曾经,有一个朋友很苦恼——她跟我教同一个班,她跟我倾述说班上的纪律不好,每次上课嗓子都吼哑了,才能勉强把课上完。天天下课都累得要虚脱了一样。她问我对这个班的感觉如何。
我说,这个班确实很难办。我上课也不容易。她听了,才略略放心。
我想帮帮这个朋友,便说:“对这样的班级,要教下来,而且要慢慢教得好,一个挺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有合理的期待值。”朋友很疑惑,我便细细说了说。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不仅仅是普通中学,就是在重点中学,纪律问题也有严重的。以前,我总觉得这跟世风日下有很大关系,现在慢慢悟到:这也许也是一种进步。毕竟,“不听话”啊,“个性尖锐”啊这些东西,换个角度看,可能是人性的进步,不一定完全是退化。师道尊严不起作用了,甚至,规章制度也解决不了问题了。这正符合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园的特点。小孩子的问题,你想用“权力”去解决,用“军事化”去解决,用“制度”去解决,那简直是痴人说梦。硬要实施,那就不是教育了,或者说,偏离教育的轨道了。
对小孩子的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情怀,这三者,少了哪一点都是不行的。
那什么是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值呢?
首先,中小学学校意义上的“管理”和对一般的企业管理不一样,学校主要还是一个服务机构(肯定有许多人不同意。如果不同意,这篇文章你就不用看了)。学校不是军营,不是车间,不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操作间。学校应该是一个相当宽松,是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尽可能地得到舒展的地方。所以,我们传统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一些要求:比如坐得笔直、鸦雀无声、发言要有很多规矩……其实是不合理的。课堂上有一点儿闹,有一点儿嘈杂,甚至偶尔会有一点儿“混乱”,恰好是课堂的正常生态。我们这些教师却往往有“课堂洁癖”,容不得学生有一点儿的出格行为。动辄就觉得尊严受到挑战,于是先跟部分学生“单挑”,严重的甚至和全班学生“对抗”。不知觉中把自己搞成皇帝,把讲台搞成金銮殿,非肃穆森严不可。于是教室里风声鹤唳,镇压下去一批,又冒起来一批,孩子们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搞得老师狼狈不堪。
说这段的意思是:对所有具有小孩子特色的问题,老师都不应该上纲上线,要理解,要宽容,然后,再想办法调理。没有这样的心态,你就可能会把事情搞砸。
其次,如何调理呢?教育实在是太丰富复杂了,一把钥匙永远只能开一把锁。绝不可能有万能钥匙。我提的,也是建议,不是万能药方。
当然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调皮的理解和宽容。你得偶尔跟孩子们一起闹一闹疯一疯,让孩子们意识到你跟他们是“一伙”的,你不是他们的敌人。这样后面的工作才好做。
其次,你的要求要非常明确。纪律不好的班级一般都和这个班的孩子认知水平比较低相联系。你觉得特别简单的要求,事实上很多孩子无法理解,甚至错误理解。于是,造成混乱。你需要仔细斟酌自己提的要求是否简单明确。必要的时候,特别是对低年级,一定要把要求用大大的粉笔字板书。
你要非常有耐心。我的感觉是,耐心几乎是教育的最有用的“武器”。除了极少部分特殊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用“耐心”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耐心”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修养,更是最高智慧。
耐心就是要准许孩子们先闹一闹。在这个时间段,你要有所作为。比如近几周,我在给孩子们聊爱情。我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在黑板上板书最最经典的爱情诗词。其实这一日一诗也可以用PPT展示出来,但不如我板书的效果好。这既是教师的书写示范,也是给孩子们一个调整的时间。大部分孩子会知道老师在写,他们也该抄了。动笔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就慢慢安静下来了。
耐心就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孩子的“违纪行为”。普通中学的老师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部分孩子的行为太出格,你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分寸很难把握。我觉得,这要从课堂教学的大局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尊严出发。前几天我在阶梯教室上大型的公开课,很多老师听课,一班有一个永远睡觉的孩子还是睡着了。六班呢,坐在第一排的那两个孩子一直在悄悄聊天和玩。睡觉的孩子我没有管——他天天都睡的。聊天的两孩子我当着大家的面提醒了。他们稍加收敛,没有太大动作,我也就觉得可以了。这两孩子中的一个,从不学习,平日里他的书包像个百宝箱,这段日子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塑料小人,自己一个人玩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游戏呢。今天很好,只带了一个小分队来。我觉得,很给我面子了。另外一个,平日里几乎把所有学科的老师都气得半死。他的眼里从来没有“别人”的概念,随便说话接嘴扰乱纪律是家常便饭。今天居然没有乱嚷嚷,也就算很给王老师撑台子了。所以,我很满足。
昨天上语文课,我看那个节节课睡觉的孩子是在太可怜了,灵机一动,我恰好有一个快递在门卫室。我悄悄跟他说:“你去帮老师拿一下快递如何?”这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后,精神抖擞地听了一小会课,然后又睡了。我觉得自己挺有成就感的。
在普通中学,有一部分孩子,是需要我们的悲悯情怀的。不要痴心妄想他们会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很快就爱上学习。这部分孩子,只要我们把他们稳在教室里,而不是被逼回家,或者流浪社会,我们就是善莫大焉了。
耐心就是教师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平静和理性中想办法解决问题。暴怒是人性的恶魔,更是教师的大忌。一般来说,你暴怒了,就是你投降了。以暴制暴,遇到软弱一些的孩子可能表面解决问题,遇到强硬的孩子则会让我们自己很尴尬,甚至无法下台。你能够稳住情绪,你就先拿下了一局。
在课堂上,基本的原则是,批评要少,尽量少。可以把批评转换为“我期待……”。更不要轻易训斥孩子,甚至训斥一个孩子而让全班来承受。
如果太闹,你可以停止说话,用威严的眼光扫射全班。这个对峙很重要,大部分学生会懂老师生气了,然后调整。极少部分淘气蛋是管不住自己的,继续讲。你千万不要被激怒,可以用眼光死死盯着他。这样会把全班的眼光都集中到他那儿,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还是会有更难对付的孩子。
昨天我让一个女生到前排来读作文,教室前后有两个点,四个男生一直搞怪。第一次,我请女生停下来,我指名点姓地庄重地说:“我请求某某某某某某某尊重同学的发言。”于是,这四个孩子不讲了。女生继续读。不一会儿,其中有两个又开始讲。我又请女生停下来,说:“我们等一等,我相信某某某某会懂得尊重女生。”他们停止了讲话。女生继续读。刚安静了几分钟,没有读完,那两孩子又开始了。我又冷静地请女生停下来,我说:“抱歉,又打断你了。因为我相信,我们班上的男孩儿会有风度让一个女生把作文读完。”我把冷峻的目光投向那两个男生。其中的一个很不满意,嘟囔道:“你干嘛老盯着我?”我一字一顿地平静地说:“是,你可以这样理解,老师的眼中只有你。”全班哄堂。那小家伙很狼狈。接下来,教室就安静了。
其实“嘟囔”的那个上课永远接嘴讲话的男孩儿平时是很可爱的。他说,他接嘴乱动的这个毛病小学就有了,一直想改,但就是改不了。他也很苦恼。
这堂课“对付”他花了几分钟,我觉得,值得。而且我相信,他还会再犯,不可能就从此改掉。如果轻易就改了,那就不是他了。下次如何对付,你还得想新办法。因“时”而施教吧。
还有些孩子的行为,处理起来就更要慎重了。
也是昨天的课。我观察到一个女孩儿和一个男孩儿一直悄悄地讲话。那个男孩子的一些行为甚至还有些过分了——现在的有些小男孩儿,行为自由轻浮到我们部分年轻老师也瞠目结舌的。我不作声,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他们面前,然后站定,暂时停止说话,只是认真地,严肃地盯着这两个孩子。他们马上就打住了讲话。我盯了一会儿,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下课后,我分别单独找着两个孩子谈话。特别是女孩子。中学阶段男女生交往过度的问题,一定要先做好女孩子的工作。大部分时候,她们是被骚扰被攻击的一方。只要她们态度明确,男孩子就不敢大动。
处理学生的“个体事件”有一个原则:如果没有干扰教师的教学流程,没有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一般不要用集体时间处理个体问题。课堂的时间太宝贵了。耗费在少数淘气学生身上对大部分孩子不公平。
我说的只是基本原则。具体问题总需要具体处理。但宽容、冷静、耐心是基础。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曾经接了一个乱班。这个乱班已经气走了数十个班主任。他看势头不好,决定第一次见面就要给学生颜色看。第一天上课,他一言不发走进教室,待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飞起一脚踢翻了讲台。于是,学生全被镇住,从此天下太平。
我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即使是真的,大概也是多年前,或者是在农村中学。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要靠“飞起一脚”解决问题,恐怕是不可能了。你就是有成龙那么高的武功,也未必靠武力降得住现在的孩子。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练内功吧: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心智模式、思维方式……这些,才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