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或者“圣化”教师职业和师生关系自然是自作多情。
这我举双手同意。
非要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非要“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等,这确实是道德的自我绑架了。天底下,没有哪个职业不崇高,不伟大。我是个有点儿杞人忧天的人,走过繁花似锦的小区,总会担忧:我们一家三口,生活简单,每天都会制造出那么多垃圾。如果保洁工人生病,如果垃圾处理场停工一天,我们生活的大花园,立马就会臭气熏天。学校放假一天半天问题不大,有些职业,有些部门,实在是一天都休不得的啊。否则,社会这个大机器很快就紊乱了。梁启超老先生早就说得到位——没有职业是不尊贵的。我们小老师一枚枚,犯不着自我陶醉。
我也同意某些朋友强调的“教师是职业,不是公益”、“师生不能打破界限平衡”等观点,很理性,很科学。没有错。是,说得好,真正的教育者,遵守规则,不逾矩,不利用,尊重学生,不断自我教育,引进智慧,启蒙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他们,人如何成为独立而高贵的人。这才是教师。
只是,看了那么多文章,有点儿隐隐担忧。“神化”师生关系不对,但是,刻意地“矮化”师生关系,也会伤害我们这个职业,伤害我们的职业热情。
比如这样的表述:教师与学生,归根结底是一种职业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共同事务:教育。除此之外,均属过界。教师工作时间外,没有继续为学生授课答疑的义务,学生在任何时候,也没有为教师处理私人事务的职责。
这些话,要好好理解,准确理解,不要理解偏了。
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天然的“向情性”特点。如果非要把这个职业完全和其他职业画等号,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跟自己的职业较劲了。
师生关系,是天然的教育生产力!或者说,是产生教育生产力的特别重要的因素。
不理解的人,就会读不懂李镇西老师的《学生给教师打伞,何错之有?》一文,认为这是“将师生情感当成武器”,为犯错老师开脱等等。这其实是误解李老师了。
师生关系,和谐的,美好的师生关系,很难用简单的“人际关系”、“事际关系”去标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于快递员和他的客户的关系,保洁工人和保洁对象的关系,国家公务员和办事公民的关系……道理很简单,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教师帮助未成年人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感情投入的多少,感情倾注的深浅,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状态和师生生命的质量。
如果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共同事务:教育。除此之外,均属过界。教师工作时间外,没有继续为学生授课答疑的义务,学生在任何时候,也没有为教师处理私人事务的职责”,这样,自然也不是不可以的,甚至还给老师减负了,但可能,很多美好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了。
像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那样的老师恐怕就绝迹了。在所谓的“法定工作时间”之外,雷夫老师付出了多少?
我们自然做不到,也无需做到雷夫老师那个程度,但是,一个稍微有责任心的老师都懂这个道理,教师这个职业,天然就很难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之分。学生有状况,需要我们帮忙,我们不忍心,也不可能都以“这是课余时间,不该我管”为理由推脱,逃避。生命的成长是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的事儿,而教育,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很多时候的“插手”不是我们自作多情,而是生命实实在在的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站出来,必须站出来。于是,教师的课余,是最不纯粹的课余,教师的双休日,是最容易被打扰的双休日。而大部分教师,在自己应该休息的时刻,站出来帮助学生、帮助家长解决难题,不是不知道“自己没有这个义务”,而是情感驱动,职业使命驱动。
教师是个职业界限既清晰但职业深度又很模糊的职业。我们把工作做到哪个程度,做到哪个高度,国家的标准,学校的标准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如果仅仅只是达到这个基本的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可能并不难。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恐怕就难了。
就比如讲一篇课文,因循守旧地四平八稳地讲,和殚精竭虑创新创造地讲,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修改一篇作文,认真细致地应对学生和掏心掏肺地引导学生,外人也是看不出来的。这里面的不同,其实是由老师对职业的感情,对学生的感情决定的。这不一定关乎职业道德,但一定关于职业热情。
只有职业热情够高的老师,才会下班也还在琢磨备课上课那点儿事儿;只有真正对学生“动”了“心”的老师,才会敏感地关注到学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后边的成长暗号,掘地三尺地去研究学生去帮助学生。这样的老师,学生从来不仅仅是他们应该打扫干净的一条街道,也不仅仅是他们应该服务的一个对象。多年师生成兄弟,成姐妹,成母子,成父子,这不是老师的自作多情,情感绑架,而是教师这个职业朝着更善更美的方向发展之后的自然成果。
所以,做普通老师,很多人都可以做。考个教师资格证是有标尺衡量的,有分数衡量的。这好弄。把教师职业完全当成一个谋生的饭碗,也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但要做好老师,并不容易。唯有那些永葆童心,特别爱孩子,特别愿意奉献孩子,且不把奉献当奉献,而把奉献当成为职业的本能,当成为心灵的喜悦源泉的人方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在教师团队中,并不少。我经历学校甚多,教师朋友甚多,虽然老师们都多少都曾承担职业倦怠的煎熬,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个群体,非常向上,充满热情。在和年轻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会自然超越一般的职业关系。爱与爱的呼唤和应答,构筑成了校园生活中最温暖最具正能量的风景。沉浸在美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互动,往往自然而然超越所谓的“共同事务”。这没有什么高尚可言,只是人与人之间有了太多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成就之后的情感归属。和其他职业相比,师生之间产生这种超越“职业情感”的可能性更多,更大。
师生关系之滋味,说实在的,冷暖自知,不可与外人说也!我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是颇多共鸣的。在我的学生时代,因为家穷,也上进,老师怜我,我敬老师。我在很多老师的家中洗过澡,蹭过饭。我为老师买过菜,打过酱油,刷过房间。毕业之后,师生关系成为朋友关系,十年几十年地延续着。这些,都成为了青春成长中的最最美好诗篇,永存在记忆深处。我们恐怕得承认,一个清洁工不对某一条街道发生感情也可以把它打扫得很干净,国家公务员只需要尊重一个公民就可以把一件事情按照流程办好。但教师这个职业,却没有这么简单。情感因素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一个教师,有“学识”但不懂“情感”,他的“能力”其实是欠缺的。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法子不“谈情”。会“投入地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这不是“打情感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是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的。
清晰地界定师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刻意地“矮化”师生关系,非要模糊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的不同,我以为,这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前几年,在杂志上跟人辩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是“法要容情”还是“法不容情”,到现在,更坚定了。“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用冷冰冰的“法理”去衡量一切的关系。该谈法时谈法,该说情时说情。师生之间那点儿事,还是情多一些好一点儿。这个世界已经太冷漠太冷酷了,小偷公然盗窃没有人愿管,老人可怜倒下没有人敢扶,现在又在师生之间竖起厚厚的障壁,厉言警告老师不必要,不需要“太用情”,工作时间和工作态度都需要和学生“一清二白”。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想,如果那个给老师打伞的小男孩儿是我儿子,我会很欣慰,很欣赏。小小年纪就懂得心疼老师,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疼,这样的孩子,有一颗柔软的美好的心,走到哪里,都会很阳光,很有担当精神。一个老师,做到能够让小孩子心甘情愿地,甜蜜蜜乐呵呵地为你撑伞,这个老师,有爱,有水平!至于,面对孩子的可爱,我们如何回应才是最恰当的,这是一个问题。那位教龄只有三年的女老师,还年轻,经历了风雨之后,会慢慢懂得该如何应答学生的爱了。接受和拒绝,都有技巧,都有分寸。这,本身也是我们修炼的智慧之一。
年轻的妹妹老师,请继续爱孩子吧!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