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要达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进一步指出:“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一、对兴趣的认识
兴趣是人渴望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逐渐形成的。当学生获得自己知识结构中所没有的新奇信息和产生不和谐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要弄清楚的认识动机和行为,而新知识的获得与不和谐的消除,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继续学习以求进一步满足的愿望。
首先,激发兴趣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曾有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通过美术的教学,能引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广泛爱好,在学习的兴趣中培养审美素质,这对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是有益的。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手段与方式,采取快乐有效的评价方式等,努力做到让学生乐学,促进他们快乐、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他们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喜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美术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这样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激发兴趣是增强美术课吸引力的有救途径。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曾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们改变过去讲课枯燥地传授技能技巧的状态,因为面对没有兴趣的内容,学生听来会索然无味,有“难熬”之感。小学生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只能通过绘画,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喜爱画画。这样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运用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话语,引导学生观摩、质疑、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往往是眼、耳、口、脑、手并用;努力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好学、乐学,即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感兴趣的途径
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小学美术教育改变原先单调地由老师讲授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贴近生活,萌发兴趣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上《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身边找美丽多变的线条。结合生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教室里装饰中用到的锯齿线、电话线……他们可以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并且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这样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又设计了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
2.创设情境,增添兴趣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当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表达和情境的设置,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带着多方面的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如在上《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导课环节中我播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一找功画片中的爬行动物,并把课堂变成一个爬行功物的展览厅,让学生们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欢的爬行动物,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引出课题,轻松地在动画中欣赏美、感受美。学生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我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进入奇妙的大自然。我们不再是直立行走,而是渺小的爬行动物,周围的事物会怎样?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这样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3.多媒体辅助,提高兴趣
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够广,就导致图像信息少。面对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知识大爆炸的现状,在美术课中可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事物,使学生在感觉、视觉、听觉等交叉感应中轻松有趣地感知景物的特点,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计算机的辅助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很大的知识量,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实物投影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作品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困难感,产生一种“原来就是这样啊,真是简单”的感觉,难度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提高了。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能以形象、直观、活泼、自由、美好等独特的形式,满足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能化静为动,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形象记忆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4.采用游戏,诱发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能自由、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游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如在上《新颖的泥名片》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导入时的“击鼓传花”。学生们听着音乐传递手中的小玩具,音乐停时,拿到玩具的学生就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等。游戏把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这个喜闻乐见的小游戏,不但提高了学生兴趣,还引出了制作泥名片的要素——学生的名字和兴趣。在评价环节中的游戏是“猜猜他是谁”。猜猜是谁做的名片,观察名片,从色彩、创意和材料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他人的作品进行了欣赏,既与小朋友交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又体现出了名片的实际作用,学生兴趣盎然。
5.评价引导,激发兴趣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情和自信,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评价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我认为,要让学生们自己去评价,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教师只是点出评价时应注意的要点,其他的评价话语就全权放给了学生。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地评价学生作品,对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教师应使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学会体会和感悟。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多交流,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课堂内容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要想让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培养下发展起来,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观察、想象,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此外,教师还要有教的兴趣,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这样美术课才会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