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性美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不应单纯视为消遣娱乐或技巧玄机,而应重视其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的结晶,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
美术课程中所展示的经典作品都内蕴着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恨、自由等人文特征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心灵。通过欣赏,学生深入地了解了人类的文明历程,感受了文化的魅力,体验了美带来的快乐。经常接触这些美的事物,精神上便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丑”自然形成了“免疫功能”。这样,他的心灵和情感便受到了美好和高尚的教育。
美术课程中所关注的事物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或是赞美自然、歌颂生命,或是享受情趣、滋养身心,或是关注亲情、弘扬人性,或是亲近民俗、体验市井……学生们耳濡目染,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吸取了各方面的营养。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情感得到不断升华,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构建学生完美的精神世界,使其人生道路上留下更加坚实的足迹。
美术课程的教学也充满着人情味,没有冷酷的公式准理,没有整齐划一的终结结果,有的是自由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想象空间、美妙的创造力发挥和童心童趣的相互欣赏。学生在体验生活美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些感晤,快乐、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怎能不有助于身心成长呢?
二、改变强调“术”的技巧美术观念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调剂课”和“专门技能课”,尤其美术教师也在教学中强调“术”的训练和成就,认为美术主要是动手操作,要有作品,而且作品越具有专业水准越能体现教学水平。这种完全把美术专业教学和素质美术教学混为一谈,是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思想的。况且,从实际出发,教学课时远不能满足美术专门技能形成的可能。比如,国画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用笔用墨,而且要画出一定形象,谈何容易!就初学者来说,握稳笔也需练很长时间,短短几节课,何谈其他。但教师往往陶醉于技能训练,而置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笔墨情趣、人文思想、审美意境而不谈,失去了国画课的设课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培养的不是“小画家”,而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健全美术素质,美术活动只是手段,借助其辅德、益智、陶情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特长培养,需要课外辅导或专门教育来进一步完成。况且,“术”的提高也是由“美”决定的,“术”不过是“美”的体现形式,而“美”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综合基础才可实现,缺乏“美”的“术”是肤浅的技术,不是艺术。强调“术”,自然就削弱了“美”的人文、情感、想象、创造、境界等特征,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情感、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兴趣的。“美”如果荡然无存,唇亡齿寒,美术教育整体功能怎能实现?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要突出学科特征,发挥学科价值,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美术教学人文化改造,真正完成课程的教育使命。
三、如何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1.教师应深入地学习、研究人文文化,不断地通过各方面知识积累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而且自己首先能够被人文精神所感动,同时具有传达给他人的意愿。
2.拓展美术教育空间,改变单纯的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陈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以美育人的宗旨。
3.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内容,并恰当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课堂的艺术品位。甚至可以确立一个人文主题,使学生围绕人文主题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了解美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美术经验和能力。例如,《趔春节》一课,可以以“年”为主题,关注“年文化”,遥过了解爆竹的由来,引出“贴窗花对子”、“吃年夜饺子”、“扭秧歌唱大戏”、“做春花”等有趣的过年习俗,从而回味、体验过年的心情。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了解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引发学生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推动“年文化”的传承。
4.在接触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鉴赏其艺术伤值,而且要结合其人文背景进行理解,努力发掘其人支内涵。尤其是经典的美术作品,无一不具有深刻的人支精神,脱离人文思想的鉴赏是对艺术的不全面认识,匾时也将失去艺术的审美意义。例如,欣赏宋代画家粤远、夏圭、李成的作品时,不结合宋代的政治、历史荫景,不从南宋失去半壁江山的悲痛感受出发,怎能真Ⅱ体会出画面萧疏、清远的悲凉情境,又何以感受“马一角”、“夏半边”的真正由来?
5.注意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情趣,发挥美学方面的教育价值,积极想象,设置情境,引发人文情怀,构建浓郁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人文内涵的体验。例如,《下雨了》一课,课题本身就充溢者人文情怀,包含着对小雨的赞美和遐想。那沙沙德雨声、那被雨滴滋润的花朵、还有那飘起的美妙水花,使学生感到小于是我们的朋友,小雨是生命的甘露,生命是
充满活力的。这一切都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美的感受。教师通过积极的人文情怀的引导,赋予小雨人文情感,把小雨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自然会生长出饱满的爱心果实。
6.实际操作中要遵循审美教育的情感规律,引导学生由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的程序去理解人文思想,避免机械、枯燥的理论灌输。
7.结合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学生经历、记忆、兴趣(如童话、寓言、成语、游戏、民俗)等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事物巧妙地把人文思想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人文思想,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8.教学中不仅注意教法而且要重视学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学生集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互相尊重、彼此友善、共同分享等人文素养,同时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美术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是美术基本素质培养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两者在美术教学中同等重要,不可以机械割裂开来。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上兜圈子,美术就因此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没有美术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人文性犹如空中楼阁一样没有根基,是浮华和浅薄的。因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人类不但创造了艺术,而且还是艺术的直接受益者。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和先辈的智慧结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弃它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而不顾呢?尤其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朋友,是多么需要人文文化来描绘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表打火机脱自己的感情,并从中得到精神享受啊!
让我们高扬人文主义的风帆,还美术以真正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