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江》,该课题选自湖南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今天我说课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内、外流河的分布及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主要包括长江的源流概况、巨大的水能资源、“黄金水道”三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的区域差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划分、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主要支流湖泊等长江水系的源流概况。
2.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及便利的航运。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读图练习发现知识、分析知识,全面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进行思维碰撞,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达到求同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认识到“黄金水道” 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在介绍三峡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是长江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及长江的水能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是大量地名的识记及其空间位置的落实。在教学中,将以课件以地图作为学习最基本的手段,采用讲授新课时的读图描图,巩固小结时的忆图绘制简图等方法,手、眼、脑并用,以化解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和读图分析法为主。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地图、图片,强化视觉,并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二)学法指导——突出四个字:读、思、记、议
读: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及分析能力。
思: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用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记:以图忆文,掌握再现与保持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
议: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提问,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长江流域景观图,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入手,自然过渡到“长江的源流概况”,开始学习。
[环节二]读图分析,学习新课。
首先学习:一、长江的源流概况
从读图入手,利用长江水系图,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读图回答,并将所提到的地名在课本地图中做出标记。
1.找出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
3.配合地形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4.由西向东,依次找出主要支流和湖泊。
[承转]:在整体了解长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江分为上中下游河段,具体分析其水文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步步引导学生读图,启迪思考,为进一步学习长江的水能及航运作铺垫。
1.首先要读图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线
2.观察三幅图:长江干流剖面图 流经的地形区图 长江流域水系图
经过小组的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归纳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根据结论,进一步分析得出长江各河段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上游:水能开发
中、下游:利于航运
[承转]:根据这一结论,引入下一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长江上游水能开发
二、长江的水能开发
长江上游水能资源非常丰富,课堂上着重学习三峡河段。
1.读图,观察该河段位置——根据旧知识,学生得出三峡河段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所以落差大,水能丰富
播放“长江三峡录像”,形成直观表象
2.读图找出三峡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的位置,都是位于该河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描出。
3.关注热点,关注三峡工程
分组讨论:a.为什么要斥巨资兴建三峡工程? b.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有何影响?
通过讨论,学生们说说三峡工程的利与弊。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辩证的分析三峡工程的意义。既肯定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又承认该工程对长江流域及沿岸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课堂上进行初步探讨,课后再查找资料、深入研究。
[承转]:长江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而中下游因其水量大、江阔水深,因此航运价值特别高,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进入学习最后一部分知识:“黄金水道”。
三、“黄金水道”
1.在“长江水系图”中,找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大港口的位置,并及时在课本图中描出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经济、人口、城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到此为止,讲授新课这一环节结束。下面是:
[环节三]:巩固小结,知识凝练
本课知识点多,从整体看,是以长江水系的源流概况为出发点,在了解了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主要的支流和湖泊后,又以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水文特征作为引子,引导出长江在水能、水运方面的开发利用。(这就是本节课的板书,是在利用课件学完新知识之后,在“小结”部分和学生一同形成的,起到了对本节课的知识化繁为简的作用。)
本堂课突出的特点是地名多,这也是难点。如何记清这些名称及其空间位置?在新授时已经通过读图、描图,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做到当堂掌握,在“巩固小结”环节中,师生共同绘制“长江水系简图”,并尝试默写地理名称,做到手、眼、脑并用,刺激多种感官,牢记空间位置。
最后一个环节:[环节四]:探究作业,拓展空间
查找图文资料,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4人以内自由组合,完成一份以三峡工程为主题的研究报告。
这就是我的四部分教学过程。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