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听我的!
——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有感
从事了13年多的教学工作,自认在教学方面也是有一定的能力,课堂生动活泼受到学生喜欢。但是,我经常也在思考,自己的课堂还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只不过是讲得比较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不是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还给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营造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应该听谁的?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试图让学生想听并主动参与,但是很多学生不领情,爱理不理,心不在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个课堂最关键的一份子,而不是一个看客呢?
带着诸多的困惑,12月1日,我校9位教师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亲身体验“我的课堂我主宰”的学习方式。
杜郎口中学处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没有闹市喧嚣干扰,几栋教学楼静静地位于周围的农田中。我觉得这样的环境,也营造了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教学中去。
第一天上午,老师们自由的在教学楼中听了两节课,亲身走进这个慕名已久的课改实验的前沿阵地,感受“336”的教学模式。之前听到很多人的叙述,因为和自己的教学方式相差太大了,总是半信半疑。结果,亲自感受后发现,自己所听到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都是杜郎口中学每天顺理成章在做的。每个敞开的教室都是熙熙攘攘,不仅散布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你来我往,而且教室里的同学们围成或大或小的几个组,热烈的讨论、讲解,认真的板演、练习。探头看去,辨认不出哪位是课堂上的授课教师,只有在一定时候才听到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指导,引发学生们新一轮的思考、讨论、学习。几个教学楼都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场景是每一个教室都在发生的。学生们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美观和速度并举的板书展示,洪亮自信的例题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知识反思和消化,都是基于学生们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定的。教室里同学们的学习过程是沸腾的火苗一般,教师的讲解点拨则像是个拨火棍,让火越烧越旺。坐在同学们空出来的座位上,我翻看他们的本子,分门别类非常细致,如:“纠错本”、“预习本”等,每一个学科都有几类这样的笔记本,很薄的纸装订的农村孩子常用的本子,不精美,是里面的字迹工整美观,红蓝双色笔将重点内容和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一一列出,清晰明了。看得出来,这里的学生能讲、敢于表达,同样也能沉下心来将所学知识点归整,一动一静得心应手。看到这里感觉非常敬佩,这不是那种“作秀”的课堂,追求一味的“活”的课堂,而是真正能收能放,为学生既扎实了知识又锻炼能力而营造的课堂。
边走边看,近距离接触到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课堂。很幸运,下一节课,终于找到了一个班,他们上的是地理课。这节课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这两个因素,是这一册书的难点重点之一。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也不是完全那种不论实际如何,完全一味的全部都是那种教师零讲述的,比如这节地理课就无法做到。这么难度大的一节,必须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才能够有效化解难点。但是在这样一节课中,按理说几乎都得是教师掌控的一节课上,仍然能清晰的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教学现场。开始的5分钟预习、预习板演,同学们快速的将预习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写在黑板上。之后的多媒体辅助授课中,同学们不是拘泥于自己的座位,而是纷纷围在大屏幕前面,兴致勃勃的跟着老师学习。每展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纷纷念出声,边念题边积极动脑,参与度非常高,老师也多次请同学上到讲台指图讲解,每位上台的同学声音都非常的洪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节课并没有因为同学的参与而拖泥带水,相反,内容量大、紧凑、学生跟进密切。
听了这两节课,自己的心里也有了真切的感受,紧跟着第四节课、下午和第二天听了学校三四位老师领导的报告,自己也对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是雾里看花那种飘渺的远距离的感知。我认识到这种看似轻松随意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实际上是一天天不断完善,一个个小细节不断改进,每一位杜郎口中学的领导、老师、同学共同积累出来的。也有过一次次的挫折,走过一条条的弯路,但是他们坚持这个方向,边走边总结边修订,终于走到了硕果累累的今天。而且,这种模式是适用于杜郎口中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我们不一定实用,但是其中的很多闪光点还是非常可取的,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一天半忙忙碌碌的学习时间,用自己的DC记录下一幅幅场景画面,简单的录制了一两个课堂小片段,用MP3收录了领导们的部分报告,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点点滴滴的收获,心里的感受更加繁杂充实。短短几天来不及消化这一天半的见闻。同样,这篇感受也只是简单的写出区区冰山一角。我想,自己亲手记录拍摄的这些,可以在后面慢慢的翻看回顾,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我们学校我们学生的实际,取其精华,舍弃糟粕,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最希望的是,这些所见所闻,触动自己的某些想法,让自己在理念上有所启发,有所改进,这对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