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讲学稿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在两年半的讲学稿实施过程中,总体感觉就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一开始的模仿东芦中学,到逐渐改变以符合我校学生为根本。现在还是有很多地方感到需要商榷。
1.课前的预习环节。这一环节是放在讲学稿中让学生提前了解提前预习,还是为了保持神秘感和考察作用,不放置在讲学稿中?
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我觉得这一环节可以加以变通。如果新授内容与前面旧知识相关紧密,可以将预习环节改为复习回顾,以旧带新,起到铺垫作用。如果新授内容为探究方面为主,鉴于对学生新授课最好留有悬念,尽可能不在预习部分点题太多。在难点知识较多的课题前,可以让学生读课本质疑,课堂上能够有的放矢的着重处理疑点。
2.讲学稿内容虽然有一定模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避免老师编写的机械化和学生新鲜感流失。
太过于模式化的讲学稿,总是按照一个路子进行,学生也会视而不见,没有新鲜感。可以变变形式,包括版面的变化,内容设计的花样翻新,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例题,加入幅可爱的图片……甚至在进行了一定时间后,可以给学生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设计。
3.不同情况的班级和学生,在内容上要注意有一定的层次差异,无论是预习还是新课学习时,都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随时可以进行修正,而不要被这张纸这些字所束缚,并且课后要及时的在课后记中标记并修改。
对于地理这种教授同一年级多个班级的学科,班级与班级之间差异性也是很强的。讲学稿的设计是针对整体的,里面的内容可以挑选使用。
而且,无论自己设计时多么的针对教材和学情,课堂使用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及时的反思。在课后回顾课堂中,哪些环节是败笔,哪些为点睛之处,还有什么可以添加或者删减的……要在头脑反思最活跃的时候及时的标记修改,不能拖拖拉拉,最后应付了事。这样,对于以后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老师编写新学期讲学稿的时候都是宝贵的财富。
4.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编写和实施讲学稿教学,而忽略了带领学生定期整理装订。尤其是初一新生,从一开始入学就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讲学稿整理装订的培训,做到及时完成,按顺序分学科分章节进行装订,复习时可以随时取用。避免部分学生学完后不注意保存造成了讲学稿的浪费和后期复习时的材料不统一……
5.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学稿的穿插使用和课堂完整性的矛盾。
地理学科和数学等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课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随机性,不是严谨的例题、练习方式。所以在使用讲学稿教学的时候就会使得课堂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在原本的课本、多媒体课件、地图的多种教学工具中又增添一种,显得课堂容易杂乱无章,也会使老师的课堂教学时常被打断,影响课堂连贯性。
尤其是开始使用讲学稿的第一年,这种矛盾尤显突出,很让自己苦恼。在逐渐摸索中,我在讲学稿使用中并不是按照内容随时进行,而是一个环节后或者一个知识点后以反馈的形式,或者在进行某一知识处理前以自学的形式来处理。这样,一堂课翻阅讲学稿的次数就会更加有节制,不会对正常的课堂学习影响太大了。
6.课堂使用讲学稿和处理练习册之间的矛盾。
地理学科不能布置课后作业,因此以前的作业(新课堂和填充图册)都是见缝插针在课堂上完成。现在有了讲学稿辅助教学后,每节课就是有闲暇时间,也基本就是能够完成讲学稿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其它练习册。这是现在自己感觉最头疼的事情,也是在后面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