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数评价助推学生自主发展
青岛五十一中 赵旻
回首新课程改革历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引领下,积极探索崭新的评价体系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转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开始无分数评价体系的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为无分数评价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区别于以往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学习渗透理念,教研引领方向
在学科教研集备的基础上,全体教师集体学习研讨《纲要》中关于评价的相关内容。各教研组把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出精品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在教学研究方向上,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可行性强的无分数评价体系。
2.明确考试目的,推进评价实施
通过家长会、学生会议,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决地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无分数评价,是一种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模式,还是一种人性化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评价模式。
3.提供课例评析,改革课堂评价
学校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实录及学习光盘,为教师提供各个学科的有特色的教学评价课例,通过教师“学—研—做”的参与式研讨,引导教师对课例进行分析和借鉴,从中学习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围绕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胆尝试崭新的评价方式。
二、创新实践,以点带面,积极构建崭新的无分数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改革实施以来,学校课改领导小组通过深入课堂,融入教师学生中间,不断交流、沟通、探讨,及时总结和反思,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2001-2004年第一轮课改期间,建立了“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多元参与,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数学学科以“开放性口试”为核心,英语等其他学科以“形成性评价”为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1.力求科学合理的数学“开放性口试”
“开放性口试”的试题由母题和子题两部分组成。母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数学方法的运用;子题:是为体现个体差异而设计的,它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调整。子题难易度不同,但等级相同,即“同级不同质”。
“开放性口试”的试题特点重点体现其开放性。学生接到试题后的准备时间为两周,使学生有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通过长时间交流合作有所收获,对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开放性口试”的实施形式是贯穿平日的整个教学过程。每学完一个章节就进行部分学生的口试,评价标准分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综合要求。由一名老师和三名学生共同担当评委,评委依据要求内容给学生划定不同的等级,不再以分数形式呈现学习效果。
在口试过程中,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成绩等级不满意,可以在下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申请二次口试,教师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真正体现“以顺应学生个性特点为前提”的教学方法观。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2.体现多元参与的英语“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强调组建学习小组。全班学生按照学习等级基础,组成4人一个学习小组,由一名B等生担任小组长。组长主持进行有关帮、导、学的学习活动。对于小组的集体活动,如上课时的讨论,课后的练习和表演对话,合作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等,组员的表现由组长设计“形成性评价”表格主持记录。
老师们在实践“形成性评价”中更加重视评语的魅力,让考试试卷成为“书面谈心”的有效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最能使人的潜力发展到极限。因此,教师在学生的试卷题目旁边书写一些“有进步”“解法真是太好了”“很有创意”“要多问问题”“有时间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想一想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鼓励性的批注或建设性的建议,与学生进行“书面谈话”,对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当学生拿到考试试卷时,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分数与“无情”的勾叉了,而能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赞赏与期望,使他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与努力的方向,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也许就是这些简单的批注,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能使原本天赋一般的学生走向辉煌。
英语教师还有效地利用跟踪表格评价。针对初中生好表现、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选内容,利用双休日在家自己录音,拿到课堂上交流,让全班同学评价,听谁的发音准,语调正。并设计评价表格(每周一张),动员家长也来参与评价学生课外作业的工作,次周一收回并予以保存,作为平日考核成绩,以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评价可以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并取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同时也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业成就的喜悦。
三、精心研究,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无分数的评价体系
为了让评价促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改进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2005-2009年第二轮课改中,又建立了“学习小组合作式评价”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无分数评价体系。它不仅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且能够使同一小组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互相帮助,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和最大的进步。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合作式评价的公平合理
科学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内异质,组间必须是“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把一部分个性鲜明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其他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能够畅所欲言。
2.合理建立评价机制,推进捆绑式的无分数评价
“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的理念在小组评价中得以体现。根据评价标准,各学科课代表每天进行认真记录表现等级,一天一总结,一周一反馈。学习班长把一天的等级情况汇总起来,记到专门的小组合作记录白板上,评出当天的最佳小组。周末把一个周成绩进行汇总,评出当周的最佳小组。在家校联系表上对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进行表扬。每周的成绩等级作为过程性评价记入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档案袋中。
3.均衡促进小组发展,提倡知识检测分层递进
平日的阶段性质量检测,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分层命题,各学习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相应的层次参加检测。每一次检测结束进行划定等级和试卷分析,教师认真找出各班级的学困生和学科临界生,由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一同帮助学生们分析成绩等级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有目的的谈心交流和学法指导,确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内容。对试卷的评价操作中,既有点式评价、聚类分析,也有对整份试卷的等级加评语。
4.完善无分数评价体系,主要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进行
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发展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对发展层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从高从严,对提高层和基础层学生的评价标准适当放宽。
对发展层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类竞争评价制。课堂学习的反馈检测中,鼓励他们之间比速度、比质量,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给高等级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形成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对提高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完成基础题目的情况下,超额或挑战发展层学生的题目,采用提高等级的评价方式给予鼓励。对基础层学生的题目,做对就可以给高等级;超额或挑战提高层学生的题目给予提高等级的鼓励;即使题目做错了,暂时不打等级,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等级评价。
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评价的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以往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到”的现象,能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教师们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
随着课程改革的渐渐深入,我们以学习求发展、促发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无分数评价体系的大胆革新,有效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质量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持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