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巧解计算题

作者:李晓林发表时间:2011-12-01 阅读次数:1302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题型。如何提高计算题的教学效果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本人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设计梯度,诱发深入

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最伤脑筋无疑是综合题,这类题目文字繁多、数据多、综合性强,尽管学生掌握了一些解简单题的知识和经验,但因综合分析能力差,不善于化繁为简,不能对知识准确迁移,因而觉得十分棘手。这类题目看似高深莫测,其实,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题目复合而成。如果老师能给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诱发深入,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在一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三种钠盐,为了测定含量:

1)先加入40 g 10.4%的氯化钡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共产生沉淀4.32 g

2)用足量的稀硝酸处理沉淀,产生0.44 g气体;

3)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共产生8.61 g沉淀,求三种钠盐各多少克?

初中学生看了这道题目,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感到似曾相识,却理不出头绪,有的好像找到了解题途径,但对是否正确没有把握,这时,可出示下面的题目。

1)NaClNa2SO4Na2CO3三种物质哪些可以与BaCl2溶液反应,产物是什么;

2)Na2CO3Na2SO424.8 g,其中含Na2CO3 10.6 g,用足量的BaCl2与其作用,共产生沉淀若干克,再用稀硝酸处理,能产生CO2多少克?

3)若要生成143.5 g氯化银,需NaCl几克。

讲完这三道题,再作上面的题目,心理就有底了,这里要特别向学生强调,滤液中的NaCl来自三部分,既有原混合物中固有的,又有Na2CO3Na2SO4BaCl2作用生成的。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也是计算题的难点之一,有些题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乱真的迷惑因素,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使一些好学生也往往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能够每做一个类型的题目,然后作以小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后碰见此类题目,就不会大上其当

一组求溶质质量分数的习题

求下列情况下所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结

1.20℃时,将20g食盐投入50g的水中

1.未溶解的溶质作为溶液中的溶质

2. 50g胆矾溶解在15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2.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作为溶质

3.8gSO通入92g水中

3.勿将能与水反应的物质作为溶质

4.4.13g的锌溶于100g稀硫酸中,锌恰好反应完

4.勿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作为溶液的一部分

5.现有142g10%Na2O3,它能与208g10%BaCl2恰好反应

5.勿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作为溶液的一部分

6.在常温下身100g10%的食盐溶液中加入50g的庶糖完全溶解后,求所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

6.勿忽视溶质间的相互影响

以上题目的出现,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你们做的是否正确呢,在存在疑问的心理状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这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化学计算题中同一类型的题目,它们在某些形式上有所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应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

1.把50 g 98%的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问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把50 g 98%的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需水多少克?需水多少毫升?

3.配制500 g 20H2SO4溶液需要98%的H2SO4多少克?

以上题目,虽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相互间存在着变化演绎关系,只要仅仅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稍作点拨学生便恍然大悟,从而正确解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四、启发思维,妙思巧解

在化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也应重视技能,尽可能寻求妙思巧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升华。

例.在时,有某物质的溶液n g,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自然蒸发掉10 g的水,溶液即成饱和溶液;另一份只要加入3.6 g该物质,也将成为饱和溶液,求时此物质的溶解度。

本题数据较多,学生甚觉棘手,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简单地提供给学生,更不能越俎代疱,代替学生思考,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急于得出答案的思维最佳良机,指点迷津,指出:蒸发掉的水分与加入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恰是饱和溶液,这时,老师象擂鼓一样,重槌敲打,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化学计算题型甚多,切勿搞题海战术,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将其归类,提高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