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号线地铁开通了。每天早上从灯市口站出来的通道里都能听到古典音乐,尽管总是重复一首曲子,但已经能让我激动。可惜好景不长,新年没过几天,通道里响起了流行歌曲。
从古至今,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帝王家登基有大典音乐,结婚有婚礼音乐,寿诞有祝寿音乐;百姓家结婚有喜庆喇叭,丧事有哭歌声;寺庙有晨钟暮鼓;市井有更鼓报时;我现在还可以回想起小时候收音机里小喇叭节目的音乐。你不觉得音乐可以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吗?
古时音乐是地位的象征。如果大臣用了帝王的音乐,则有僭越之罪。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人无仁义,礼乐又有何意义?礼制在很多时候是从乐的差异上显现的。如果一个社会礼乐不合制度,则会天下大乱,所以孔子说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可见音乐从古至今与生活密切相关。
今天音乐已经没有了等级的内容。但什么环境应该有什么音乐,还是应该有些规范。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医院、商店、公共汽车上等地方应该尽量保持安静,为了调和气氛可以放些轻柔的舒缓的音乐,音量在似有似无之间。仔细听会有,但不留心会忽略。购物场所的音乐则应该分别对待。超市、商场的音乐应该轻柔缓慢,人们才有心情浏览选购。如果音乐声音过大、节奏过强,会扰乱人们的心绪,影响购物。当然不同的购物场所根据不同的人群还可以选择特殊的音乐。如:针对年轻人的购物场所,可以选择时尚的轻音乐;针对老年人的购物场所,可以选择怀旧的音乐。出售中式用品的商店可以选择中国传统音乐,很多商店已经在用音乐传递信息。晚上,当你听到那首著名的萨克斯《回家》时,这是告诉顾客,今天的营业要结束了。舞厅的音乐自然可以喧闹,因为那个环境就是要乱的。运动场所不宜有音乐,因为运动本身就会产生很大的声音。
生活已经远离了自然。我们听不到溪水的声音;听不到海潮的声音;听不到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听不到燕子廊下啄泥的声音;听不到树叶飘落的声音……我们已经被噪音包围。但是如果能在小范围内听到优雅的音乐,权当对失去天籁的补充。
不知人们发现没有,今天除了特殊的场合,如婚礼或追悼会之外,无论走到哪,我们的环境总是吵闹的。超市无论大小,都有震耳欲聋的音乐;商场无论高、中、低档,一律闹哄哄;发廊、饭店、服装店里也是流行歌曲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有的店铺把喇叭放在门外,整个一条街都在吵。餐馆就更加热闹。
吵闹的音乐、浓烈的烟味似乎是中餐馆的标志了。
当你在北京五道口附近的咖啡馆小坐,在三里屯的酒吧里慢饮着一杯咖啡,你有何种感受?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那些地方?并不是很多人都有小资情调,实在是我们的生活缺乏细微之处的精美,这使得人们每天在地铁中的出入、超市里的往来都变得像汉堡一样单调乏味。而且,无论是在号称文化之都的北京,还是在偏远的边陲,一概如此。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那年去珠海。珠海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联合国对其城市建设还有过奖励。但无论在大巴车上、饭店里、商店里,永远是低俗的几乎一个调的流行歌曲。我和同行的人说,你看,珠海城市的硬件很好,可惜软件不配套,到底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可是没过几年,北京这样有底蕴的城市也俗不可耐了。
物质匮乏的年代,艺术是奢侈品。但当不为吃穿发愁时,我们该怎样让生活过得有品位呢?品位是培养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为了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把品位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课告诉孩子音乐和生活的关系,选择音乐的基本规范。我们并不希望每个人都是音乐家,但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音乐素养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当他们长大以后,无论他工作在超市、商场、车站或中南海,他知道如何选择音乐,如何欣赏音乐,这就够了。我们的音乐教育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距离,我们要承认,国人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面对吵闹的环境,提出抗议的不多,才使得这种局面愈演愈烈。如果不知何者为俗,则会不知何者为雅!不知何为俗不可怕,可怕是不知什么是雅。
当然,我并不反对流行音乐,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永远流行的东西,但要知道流行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不是永远要阳春白雪,市井小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应该知道它们的位置及怎样对待它们。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当你听遍了所有大师的作品之后,你仍然只喜欢听东北二人转,那是你的权利。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但经过时间筛选的作品一定有其经典的原因。一个多元的时代,我们不能要求统一,但如果全部以流行歌曲代替样板戏,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单调。单调的时代我们无法选择,如果在多元的时代我们不会选择同样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