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不要给“音乐”冠上特殊头衔

作者:王于雅 赵宇音发表时间:2011-12-01 阅读次数:1206

“音乐”似乎一直以来被人们用特殊的眼光注视着,特别是在学校。如音乐方面突出的学生,同学们会用艳羡的目光关注着,“她(他)唱歌很好哦”;老师们会在闲暇时聊起“这个女孩(男孩)很出挑”;当然他(她)自己也会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旦成绩有所下降,那么就全是“音乐”惹的“祸”。前一秒钟或许还戴着闪耀的光环,后一秒钟它就有可能被冠上导致学业无成的“罪魁祸首”。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对“音乐”存在着一定的偏见,那么该如何去掉这特殊的头衔呢?

一、在学校中摆正音乐课的地位

一直以来,音乐课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技能课”,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也只是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德育功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因此学生参加课余音乐排练,遭到班主任、课老师的责难和反对那是常有的事,他们觉得这样做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大家所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音乐教育的一些“副产品”,人们把音乐教育只是作为“其它学科”,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应当属于智育的范畴,而不应当用美育来淡化它,更不能用德育来统辖它。

之所以说音乐属于智育的范畴,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一)   音乐是开发智力的较好途径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过“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相关专业人士也对此有所研究,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杰出人物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歌德、孔子等,他们都曾与音乐结下过不解之缘,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二)   我国教育方针制定时提出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很显然,德智体三育就概括了当时已经设置的课程。体育的概念是最明确的,并且学校开发的课程一直就采用此名。德育则应该包括了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尽管许多人认为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但辅助手段和其目的的本身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音乐不能属于德育范畴,应当属于智育范畴。

(三)音乐具有其他学科的共同属性。

其实智育说到底也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样我们要判断一门学科的教育是否属于智育一般都把它同“典型”的智育学科进行类比。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音乐学习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整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诸思维功能的参与,而这些恰恰都是智育的特征。遗憾的是人们习惯上以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来衡量、看待整个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奏几首曲,其教学方式是“匠人传艺”式的,无须思维更无须创造性。这实在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音乐课中学习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同其他运用学科的基本技能一样,仅属于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手段,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2、音乐同文学一样部属于艺术领域,既然文学跟语言联系在一起属于智育课程,那么,音乐理应当纳入智育课程。从本质上讲,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其特征与其他“智育学科”没什么两样。更何况如今的教学一直强调学科的综合,特别是音乐和文学。

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这一课时,我就适当采取了多门学科相结合的教学。首先在传授号子这一民歌形式时,我让学生学着纤夫的动作口号表演一下,让他们了解号子始终伴随着沉重的体力劳动,它的音乐节奏必定与劳动节奏相吻合的。再通过欣赏名画《伏尔加河的纤夫》,引导学生的想象。在欣赏作品时适时配上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学作品:“一群衣衫褴缕的纤夫,背着沉重的纤绳,沿着伏尔加河,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音乐、画面、文学与想象相结合有效揭示了课题重点,学生也能较深切地感受。

3、多数智育课程都有作为劳动技能的基础知识属性,音乐课同样具有这发面的属性。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充斥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音乐方面的消费也成了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商业化,音乐工作的职业化,使得音乐人的工作与其他职业没什么区别。所以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也就同其他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智育一样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

(四)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

音乐有娱乐、消遣和修身养性的作用,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愉悦情绪和陶冶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是大家都认识到的。但它不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全部,更不是音乐学科的本身。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一点。虽然很多音乐作品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但音乐课的讲授和学习并不比其他“智育课程”轻松愉快。

至于一直倍受人们重视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所起的作用,当属音乐教育的另一种作用。当然,这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

事实上其他哪一门学科的教育没有辅助德育的功能!在音乐课上我们欣赏《黄河大合唱》,通过合唱、轮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语文课中我们学习《黄河颂》,不也是让学生们体会这种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吗?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确实是智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音乐课在学校中才能真正受到重视。

二、改变家长对子女学习音乐的观念

很多家长宁愿孩子早早开始学习英文、心算、电脑,有利于启发心智的学科,以便提早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未来社会。当然,如今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也不少,像声乐、钢琴、琵琶等等。一般也都是,家庭条件不错,家长希望因此提高孩子的修养气质,或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可一到初中、高中,音乐就得暂时靠边站了。因为对于初中家长来说,子女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以后再考上重点大学,找份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在初中、高中拼命强化音乐的学生,大多是没办法时希望能藉这一技之长,或短期内习得一技之长,这时音乐才真正有所用。果真如此,那么许多曾经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却不是音乐家或音老师的,是不是白白浪费了那段习乐、爱乐的人生呢?

当然不是。音乐不同于科学,它是一种情操教育,着重在潜移默化和涵养气质,但它与科学一样的有组织、有结构、有条理,也可以训练人的思考,启发人的心智。

因此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音乐的特质:音乐具有瞬间即逝的时间特质,所以随着音乐进行,大脑的活动也是持续不断在进行的。音乐具有强弱交替的节奏特质,配合韵律或舞步,促进身心的和谐平衡。音乐具有人我交融的群育特质,合唱或合奏中可培养观察他人、包容他人的情操。

这样的学音乐观念,比较趋向于人格的养成。透过音乐来学习,孩子会有一个全面开阔的心灵视野。

  培养一位音乐专才,除了孩子本身具备的秉赋之外,还需要很多条件与际遇的配合;但是,如果能藉着接触音乐,培育一个乐观进取、勇于学习的孩子,他的未来,是不是更无可限量呢?

   三、改变学生自己对学习音乐的看法

多次在音乐课前听到学生欢呼雀跃:下节音乐课咯!听到这样的欢呼,理应该高兴,因为这代表学生爱上音乐课。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近人意:有换位置的,有小声说话的,有懒洋洋靠着的。不可否认学生的欢呼是发自内心的,但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是爱好音乐的学生,她是的确喜欢上音乐课;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是把音乐课当作是放松身心,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碰上这一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他们能不由衷的欢呼么?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中考、高考又不考音乐,学习音乐有什么用,课余时间参加那些音乐学习活动更是不务正业。就这样,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许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都被这一切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头脑除了课本便是作业,于是理所当然的把音乐课拿来放松身心了。

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将现今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采取等级评定的相关通知和精神及时落实,要让学生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课带来的欢乐。在一些音乐教育的刊物上,许多关于学生对待音乐课看法的结果显示,我们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这几点:请音老师不要老唱课本上的歌曲。我们喜欢的是现代流行音乐。课堂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没有时间给我们自由发挥。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大多数还是喜欢音乐的,只是不满于现存的音乐教育模式,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渴望表现自我。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但很多的音老师都是新教材老教法,或是没什么创新意识,更有的是严格遵循教科书,不敢越雷池一步,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一味地为了上音乐课而上音乐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音乐课的兴趣,形成了认为音乐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放松课的消极观念。所以要想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作为音乐教师就必须在自身教学的根本理念和模式上作一些尝试。

(一)课内课外内容灵活地适当地相结合。 

请老师不要老唱课本上的歌曲,是因为课本上的音乐讲的都是过去,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出入,有些歌曲思想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体会。我们既要适当进行革命和爱国教育,但更多的要培养他们树立起新时代的学习和生活理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可以适当的对现有教材进行选择性教学,毕竟现在初中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原原本本按照教材来灌输,根本没有多余时间来学习课外内容,因此必须适当的舍弃有关教材内容,灵活地加入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可以根据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比如,在圣诞节的时候教唱一些有圣诞气息的歌曲;在一些电视剧热播期间,教唱主题曲;在元旦之际,让他们欣赏一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宏大场面,等等。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并深入引导。

现代的流行音乐凭借着时代性和通俗性,在我们的周围无孔不入。作为青少年的初中生更是天天和他们相伴左右,这些都是他们爱听爱唱的,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大家喜爱,就因为它独特的优点,身为一名音老师应该对学生喜欢这种音乐给予支持和鼓励,也不妨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师生共同来欣赏并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及时给他们认同和指导,不使他们盲目追星,好坏不分。并引导他们了解流行乐的历史,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适当的渗透有关音乐知识的教学。加上现在有许多的流行歌曲融入了一些古典、民族的创作手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

(三)想唱就唱,重在参与。

2005的超级女声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音乐在于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自我表现。音乐课以它自身的特点,本身就存在着这个环节,所以留一些时间给他们表演就是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表演,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我,也许节目不会特别的精彩,但是能从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使音乐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育的终极意义与培养目标而言,建构学生性情的真,品格的善,气质的美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将音乐的感悟升华为生活的感动,将精神的力量提炼成生活智慧的作用,它在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精神境界方面

的功能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摆正社会、学校、家庭对音乐以

及音乐这门课程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自身重视起这门课程,彻底改变音乐特殊之想法,使他们真正喜欢音乐课所带来的知识与乐趣,才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