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一句怪话

作者:郭海伦发表时间:2011-12-06 阅读次数:1065
有天乘公共汽车,一个小姑娘跟我打招呼:“郭老师!您好!”我惊喜地喊:“这不是韩秀吗?”“老师,我真想你呀,我现在是化学课代表,还参加化学竞赛呢。我真想再上那样的化学课!”我立刻想起来她指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化学探究活动,而那次活动的契机是一句怪话……
一节普通的化学课上,我走到学生中间,正要出示搜集的资料来讲授废旧电池的危害时,一个平时不大学习的学生忽然冒出了一句:“这还用讲?俺奶奶都知道!”引起了一片哄笑,其他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我也趁机静静心想这件事:这事说大不大,因为个别孩子说句怪话也属正常,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努力学习,乖乖听话;但说小也不小,有笑声就说明同学们有同感,对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大众对其危害的了解认识不够,从而没有危机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也是灵机一动吧,我理了理思绪,把手中正要展示的资料藏了起来,挑战般地开口:“杨森同学(说怪话的学生),你确实认为大家都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吗?”他站了起来:“我奶奶就知道!她光让我表弟玩,不让放嘴里吃!还说扔的时候得套个塑料袋!”听了这话我忍不住笑了,看来对废旧电池的认识还真是存在不少误区,而课本上又只是泛泛地介绍说有危害,并没有详尽地讲解怎样危害、哪方面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如何,于是我走到讲台上,郑重其事地说:“咱们让杨增帮个忙好不好?”同学们都愣了,竟然让杨森帮忙?他是个体育生,经常以此为借口不好好学习和写作业,各科成绩都倒数,怎么会让他帮忙呢?我接着说:“就请你帮忙查找关于废旧电池造成危害的资料!怎么样?”杨森倒是极其配合,“好嘞!没问题!”
第二天一早,杨森就拿着几页记满资料的纸跑到我办公室,“郭老师,我错了,没想到废旧电池的危害那么大,我已经把奶奶家的废电池全收起来,再也不让表弟玩了!”看到效果明显,我又进一步引导“那你能把你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布并且在全班交流吗?”看到他的犹豫,我又指定了几位学习好的同学给他帮忙。
又一个周一,当我走进三一教室,发现墙上到处都挂着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资料和图片,比我搜集的还要多,还要丰富,而且不仅是杨森和我指定的同学做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学生在看,其他科的老师也在看,边看边说“真好,谁办的?”我的手指向杨森,他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说:“是大家!”上课后,杨森大声朗读了他的论文,当他讲到“一节五号电池可以让一立方米的土地永远失去利用价值,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时,有不少同学和杨森一样,眼圈红了,我又因势利导“废旧电池不担有害,还有回收利用的价值,谁愿意做这两方面的实验?”好多手一下子举了起来,杨森举得最高,于是我们又走进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同学们自发地分工合作,利用早就准备好的废旧电池和实验仪器,用学过的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融入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实验思路,“危害组”的同学用金鱼和大蒜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边做还边说:“小金鱼,对不起,为了科学你就牺牲一次吧”;“利用组”的同学们得到了二氧化锰、锌皮、氯化铵等有用的物质,并且把二氧化锰交给实验室老师准备作为实验室制氧气的催化剂,锌皮剪成条准备做制氢气的实验,氯化铵拿回家看作为肥料能不能用,每个同学都写出了具体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插入图表、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展现实验成果。

cm
10
1
0
2
3
4
5
6
7
天数
8
6
4
2
12
14
无废旧电池污染
有废旧电池污染
周默龙同学绘制的折线图非常直观;

韩秀同学流着眼泪做了金鱼死亡时间的表格:
金鱼死亡时间
半小时
一小时
两小时
四小时
条数(共8条)
2条
3条
3条
1条
杨森也画了张表格:
(一节5号干电池)
土地
一立方米
水源
60吨
生物
动物神经紊乱,植物烂根死亡
二氧化锰(1g)
可作为制氧气催化剂,反复使用
氯化铵(3g)
能否作为肥料?
锌皮(3.25g)
可制得氢气0.1g,或置换出铜3.2g
虽然学生们的实验数据并不完全准确,而且有些想法理论上可行,实践上并不一定能做到,但对平素化学学得好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实地的锻炼;以杨森为首的好几位同学,平时落下的知识在这次探究活动中迅速地补了上来,张俊驰同学还在实验报告后面意犹未尽地写了这么句话:要是化学课都这样上就好了!多好玩呀!
多好玩呀!这句话在做实验时也听不少同学说过,虽然“好玩”确实刺激了一些同学学习化学的热情,但若只是把认识定位在好玩上,岂不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又苦恼了。这是我的耳边仿佛又想起了那句怪话:“这还用讲?俺奶奶都知道!”对!还从这句话入手!
又一节化学课,我拿出一些同学的实验报告加以点评,表扬了很多同学,又念了张俊驰同学的那句话,大家都笑着点头,看来是有同感。然后我又摇头晃脑的学着杨森的腔调说:“这还用讲?俺奶奶都知道!”大家善意的笑了。杨森不好意思的挠着头说:“俺奶奶知道的没那么多。”我再诱导说道:“大家想怎么办?”卢小佳,三一的班长第一个举手:“先调查社会各界对废旧电池的了解,再根据他们的了解做宣传。”大家热烈鼓掌。于是学生再次分工合作,三天之后,一份报告交到我的手上:
调查对象
幼儿园小朋友
学生
公司白领
工厂工人
退休人员
所占比例
10%
10%
10%
10%
10%
调查对象
农民工
教师
小业主
售货员
售电池者
所占比例
10%
10%
10%
10%
10%
而且还把调查结果做了详尽分析,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购买电池
优先考虑
价格
使用时间
品牌
是否环保
13%
40%
27%
20%
一个月使用节数
0
5
10
 
17%
53%
30%
 
废旧电池
处理
直接进垃圾桶
包装进垃圾桶
废旧电池回收箱
放家里
29%
15%
31%
25%
对废旧电池危害的了解
不了解
一点
非常了解
 
9%
63%
28%
 
了解危害途径
报刊杂志
收音机、电视
周围人
学校
42%
22%
16%
20%
会自觉放入回收箱
也许会
不会
说服大家一起
63%
17%
1%
19%
回收是否必要
必要
不必要
无所谓
小题大做
91%
6%
3%
0
当这份调查报告贴上墙,很多同学围观议论,尤其是当看到只有28%的人说自己对废旧电池的危害非常了解后,同学们着急了,“这可不是好玩的事!我们该怎样让大家都知道呢?”通过讨论,制定了办展览、设计传单、制作动画片送往电视台播放等多种方案,并且顺利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那以后,化学课的效果更好了,三一班几乎没有化学障碍同学,从他们毕业后的来信看,都还保持着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今天车上的巧遇使我又把这件事的经过好好回想了一遍,分手时韩秀说的话“我真想再上那样的化学课!”让我感慨很多:
那是学生们完全主动地去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主动地去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他们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体验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从效果看,那次探究学习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了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会收集证据,尊重客观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那次探究活动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是由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一句怪话引发的,如果教师对问题不予理睬,不去深究他的深意,或轻描淡写几句打发过去,都不会有那次探究活动的实施。由此,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必须改变,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充电。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以书本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案为本的弊端。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还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性,教师只要有教材和参考书就能够进入程序化的教学中,甚至还可以参照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已扎根于许多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习惯。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终身使用。因此,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教师仍习惯于课堂上一言堂的权威阐述方式施教,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分析信息,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启发学生用各种方法研究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使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也不会处理的;探究的结论可能是多样的,有些是教师也解释不清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拥有全新的视角、开阔的眼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最后,新课程的人性化设计决不是通过简单的教教材就可以实施的,它需要教师更多的抓住契机,对学生从知识、社会各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让学生不仅吸取到知识营养,更得到道德、品质的升华,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所学的也不仅仅是一些书本知识;而要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分子,时刻准备着把所学知识贡献给人民,回馈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