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上旬,初中化学优质课展评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山东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的八位教师上了精彩的展评课,其中来自山东淄博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实验的处理引发了大家的思索和争论。
实验内容是“粗盐提纯”,不外乎把粗盐溶解、过滤、蒸发,一般来说教师会提前提问学生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则讨论回答,教师或学生间互相修正答案后开始兴奋的实验,实验后展示自己所得到的洁白的盐粒,这节课达到一个小高潮,成功!耶!
但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这里有些粗盐,你认为可以食用吗?为什么?如果想要提纯它,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提问后,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发布任务“现在请把面前的粗盐进行提纯。”学生分组开始实验,但实验效果不好:一是时间拖拉,将近十分钟还有个别组没有做完实验;二是食盐产出率低,有个别组甚至没有食盐产出。当半数以上小组结束实验后,教师请了几组实验效果极不理想的小组代表进行实验反思,还请了蒸发皿中仍然满是盐水的一组上讲台继续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自己的失误之处。当这一环节结束时,课堂已经有二十五分钟被消耗了,接下来的精制食盐环节被大大压缩,最后教师以一句“没讲完的内容下节课继续”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其实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没有任何铺垫就让学生开始实验时,听课的教师们已经“愕然”了,而当学生们实验不成功还要到讲台上展示时,学生也“愕然”了,坐在前排的听课教师能清除看得出上讲台展示的一组同学的不情愿,尴尬、难为情写在他们脸上,因为他们都是优中选优来“配合”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展示自己”的。课后执教教师向大家介绍备课思路这一环节中,执教教师很沉痛的说“本来是预设学生实验中会有错误,然后就错误提出改进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最后效果并不如人所愿。”
其实,反思一下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不外乎是想要让学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似乎可以归类为“挫折教育”,而我们现在提倡和习惯的,却是“成功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呢?
一、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成功教育”?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乌鲁木齐众志公学的教师李光辉认为: 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
2、什么是“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没有教师预设引领的情况下面对困难,承受任务所带来的压力,重点在于激发孩子自身的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导报》发表的袁群芳的文章认为:实施挫折教育包括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正视挫折的勇气教育、战胜挫折的信念教育、克服挫折的务实行动教育、挑战挫折的实力教育等等。
既然这节课上的“挫折教育”引发了如此多的“愕然”,说明我们对成功教育已经习惯到了某种程度:
二、我们习惯的教育现状
1、全民、全方位追求和热捧成功
我们都希望最好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品学兼优,上课一启就发、下课主动做题、不犯任何错误,最好再当着班干部,是家长和老师的小帮手、听我们的话,考试拿前三名、工作选择老师、医生、公务员这些比较有保障、比较高尚的职业。所以一旦哪个孩子当上高考状元举家欢庆以外还有来自政府、学校、企业等一拥而上的奖励,这种全民、全方位对“成功”的追求甚至催生了职业高考状元——张非,当然也有人称为“高考流氓”,他屡次领奖金上报纸披红花不就是我们打造的成功榜样吗?
2、用一切办法避免挫折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思,用“小步子、快反馈、台阶式问题组合”等等教学方法避免挫折以外,家长和社会也在一起努力,例如每年中高考家长送考,全家住旅馆、今年青岛市十五中门前家长自发“堵路”避免考生受到汽车噪音干扰听力考试等等,已经有人在网上发问,“我们的孩子考听力全社会都要为之让步吗?”
3、偶尔来点“伪挫折教育”
比较著名的有“吃苦夏令营”,其实所谓吃苦,不外乎让孩子多走点路、少吃点大鱼大肉、自己动手解决个问题这些其实很正常的举动。但据笔者自己的学生反馈,他们中有不少确实参加过这种价格昂贵的吃苦夏令营,回到家后往往是父母补偿式的溺爱。
但无论如何,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尤其是看到日本孩子体格健康、美国孩子背包走世界等等现象以后,这才有了吃苦夏令营,当然本节课也是一个“挫折教育”理念的应用,但在全方位“成功教育”的大环境下,它显得有点突兀,甚至连执教教师本人都不够自信了。
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肯定都有其优点,但是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呢?
三、成功教育VS挫折教育
1、哪种教育更符合知识生成的过程?
不言而喻,肯定是挫折教育,连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都经受过几千次失败,化学史上原子结构的发现也经历了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实心球”到”西瓜模型“,再到“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再到“原子核可再分”这样两千余年的不断改进,也可以说是不断的“挫折”。知识就是在一次次的探索、求证、失败中逐渐靠近正确的方向。
2、 哪种教育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的刻痕?
这方面似乎难以分出“高下”,但在成功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偶尔的一次“挫折”肯定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就像我们这些听课教师都深受震撼一样。这次会议上的其他课也有争议和讨论,但都不象这节课这样热烈。
3、 哪种教育更真实?更生活?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贴近生活,而真正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是难以预设成功的,作为一个成年人都知道很多事情是要靠经验、尝试,就像这几年热门的“学开车”,都知道要体验多次失败才可能获得最后目测能力、停车入库等技术的提高,在真正敢于自己上路之前,无一不要多次练习。一次成功,一学就会,直接上路的用教练的话说“俺没见过”。
4、 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学生的尴尬,可以看出来“成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虚荣、害怕失败等副作
用。可能以往的“成功经验”确实让这些学生充满自信,但一点小小的变式就让他们措手不及。没有教师引领的讨论失去了方向,试验的失败使他们“嗫嚅”着分析自己的失误,全无平时成功后的侃侃而谈。是挫折教育使他们失去自信了吗?其实不然。自信应当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如果他们都能以这节课上的失败为自己今后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做个警示,也许更利于以后扔开“老师”这个拐杖独立前行。
虽然挫折教育有如此种种的优点,但在讲求分数质量的课堂上应当以怎样的途径引入呢?
四、在课堂上引入挫折教育的途径
1、“倒行逆施”
把顺向的“台阶式提问”转变为正向的“任务解决”。过去的台阶式提问时把大问题难度降低,题目变小变碎,虽然教师能把学生逐步引出正确答案,但是打破了学生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而转变为任务解决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在遇到解决瓶颈时教师再出手,也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体现。
2、控制好与成功教育的结合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探究意味,给学生探究空间,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探究后充分反思,由学生的主动反思从挫折中掌握经验教训,自发总结交流,共同提高。一味的挫折教育肯定也会挫伤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如何掌握好与成功教育的关系也是教师应当探讨的问题,在怎样的范围内,怎样的程度内,这些都是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由这次不寻常的听课过程引发的一些思索,对于执教教师所做出的勇敢尝试感到十分的敬佩,总之,在课堂上无论是选择挫折教育还是选择成功教育,都应当出自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考虑,都是为了能获取更多的成功!
文章不成熟之处敬请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