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作者:郭海伦发表时间:2011-12-06 阅读次数:1017

 

   

危机与责任  光荣和梦想  ——一节“难上”的化学课带给学生的感想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本节课是公认的“难讲”的课,在2007年十月送课下乡活动中作为一个重点课题,任务落在市南区,简要分析如下:

本节课实质性内容少,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化石燃料、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的危害、选择燃料石应考虑的因素、石油的综合利用、煤的综合利用等。

探究活动仅有“选择合适的燃料”,属于讨论式探究。

    如果只按照教材设计来上课,势必成为教教材的课,因此必须在教材基础上加以扩充,既体现教材重点、难点,又能设置一些学生活动深化教材主题,使得学生活动达到多样性。

而德育渗透如果只按照教材上的设置也能达到目的,但不够鲜活,时代气息弱,因此必须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加以改革,引入时事、大事,使课堂和世界连通。

最后,在送课下乡活动中,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情境一:时事引入为国自豪

教师讲述:请看这几张图片,20071024,一艘名叫嫦娥的火箭点火上天,到现在,她已经围着地球作了七天的“热身”运动,也许,就在此时此刻,她正在提速到10.916公里每秒的速度!转入地月轨道,正式开始奔月之旅!这是我国航天史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你知道嫦娥是靠什么燃料达到这么高的速度吗?(预设答案:液氢!偏二甲肼等等)

教师提问: 火箭上使用液氢,生活和普通生产中我们常用的燃料又有哪些呢?

 

情境二:数据分析反思危机意识

教师讲述: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年限分别只剩下92年、20年、63年左右,让我们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看到这张图表,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么做?你又会怎么做?

 

情境三:反思他人探究结果,应用于环保实践

教师讲述:从化学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二氧化硫溶解于水;2、二氧化硫水溶液能阻碍植物生长;3、二氧化硫能被生石灰或熟石灰吸收。对这些结论你有什么感想?在生活和生产中怎样加以运用?(友情提示:冬天家庭燃煤取暖、城市居民集中供暖、工厂排放废气)

 

情境四:对比反思提出梦想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石燃料的用途与危害,又讨论了如何防止危害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还知道化石燃料可以有广泛的综合利用,那么现在再来看这张图,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节约现有化石燃料、深入开发综合利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等等。

情境五:小结升华

教师讲述:所以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强调我们应当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希望同学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情境六:习题渗透

在习题2中加入奥运火炬“祥云“的燃料选择,既扣知识点又联系上奥运题材;在拓展延伸中加入西气东输工程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和国家重大能源工程有关。

 

 

 

 

反思

和分析

对于情境一:随着教师的讲述和图片的配套跟上展示,学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到了火箭发射基地、进入地月轨道,自豪感、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此时的学生对于教师的问题“火箭的燃料”也充满了兴趣,因此对本节课学习燃料的有关知识是个很自然的切入点。

对于情境二:当学生回答出所查阅到的资料时,仅仅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但当教师用图表打出,直观的映像会给学生更大的冲击,此时再追问感受,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自然生成,然后再追问人类应怎样做,是从大方向讨论,再追问“你”应当怎样做,是从小的具体的措施讨论,经过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从感受到措施到“我要这样做”一步步把要节约化石燃料的观念渗透到心中、并有希望落实到行动上。

    对于情境三:先是学生从他人的实验探究中分析而得出一系列结论,在经教师提示分层次地应用这些结论。家庭燃煤取暖应烧型煤而非散煤,加入生石灰或熟石灰作为“固硫剂”,供暖站也是如此,工厂则应先处理后排放。这样就实现了化学由实验室进入生活,而学生则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对于情境四:学生对化石燃料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已经爱上了这种改变生活质量的“宝贝”,再看到这张图危机感再次加深,而且会想到要发展新能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于情境五:联系到刚刚闭幕的十七大热点,用上主席报告中的原话,使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感,使学生更感到重任在肩。而在学生关于能源危机和发展新能源之后顺势带出,不觉生硬。

  对于情境六:在习题中巧妙的渗透时事重点,又和所学知识点扣合,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