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梁侠、郑坛两位专家的精彩讲授,深有启发。
两位专家在谈到“逻辑梳理”问题时,说道“我们所说的课堂逻辑一般是两条逻辑,一条是理论逻辑,一条是学生的生活逻辑,这两条逻辑要有机的统一起来。但是这两条线索不总是完全一致的,这要发挥我们老师的创造性,力争使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巧妙地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课堂行进就会有了强力来推动,讲课如顺水推舟。”
在我们备课的过程中,备课的理论逻辑需要教师全面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逻辑体系的原含义,而把握生活逻辑更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并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审慎的去选择典型、贴切、鲜活的生活现象,进行加工筛选,达到模拟生活现实,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进而将理论逻辑应用的生活实践中,以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生活资源是庞杂无序的,在生活资料的筛选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进行剪辑和加工,去粗取精,按需剪裁,为我所用。并结合有效的设问,来实现社会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效沟通。
然而,有的时候生活逻辑不一定符合理论逻辑,这就需要教师来虚拟生活化,或者对所选的生活素材进行抽象化或者简化处理,这样一来,确实就能顺理成章的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统一起来,做到“讲课如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将两条逻辑线索相互呼应,使课堂灵动精彩。
如在讲授“乐于助人”这部分内容时,常有老师模拟这样的生活情境:“快到期末考试了,小华急需一本参考书,而正好你手边有这本书,你会如何做?”这是将生活素材简化处理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答出应该帮助他,把书借给他。
可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矛盾丛生的,往往比教师所简化和抽象的生活情境要难以判断的多,学生如果只能针对简单的生活情境做出符合理论逻辑的判断,但是在真正的感性社会中却可能是茫然无措的,甚至有可能质疑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说与行背道而驰。
同样是关于“助人”,前些日子青岛《生活在线》栏目就曾报道过一个小伙子开顺风车载着一位大爷上路,看到大爷同村的村民骑摩托车翻到沟中昏迷,小伙子停车将其送往医院,由于当时并无其他人在场,村民苏醒后就一口咬定是这个小伙子将自己撞翻到沟中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乐于助人”呢?相信看到这种生活资源,学生恐怕要好好考虑一下。这种生活情景,教师处理起来,要比之之前简单化的生活情境要麻烦很多,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用思辨的方法就思考、辨析问题,运用学生现有的道德观念,进行不断的探索、比较、辨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澄清事实,达成共识。
这就好比是“逆水行舟”,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激荡,经历对原有生活逻辑的质疑,最终经过努力,验证了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彼岸”。虽然途中惊险,但是如果处理的得当,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老子曾说:“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行,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都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种对立面为逻辑统一服务,那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去探究生活内容,解剖生活过程,获得生活真知。
这正所谓“逆水行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