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1-12-06 阅读次数:1024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授生以渔

                       

摘 要: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不能举一反三,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关键词:教学方法、授生以渔、学习方法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的许多基础理论。每一个四化建设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授生以渔。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巧用演示试验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习我要学习。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设计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第一堂课时设计的几个实验:(一),覆杯实验:如图(1)所示, 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还可以将杯子向各个方向转动,使杯口朝向不同的方向,纸片也不下落;二),大试管吞小试管实验:如图(2)所示,用一大一小两支试管,将大试管内倒入2/3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内,小心翼翼的将试管倒过来,随着大试管内水的流出,小试管非但没有下落,反而上升到大试管底部;(三),惯性实验: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一把直尺, 从这叠象棋中迅速取出最下面或中间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四)小孔成像实验:使一束蜡光垂直地照射在一块遮光板上,板上有可以自由收缩的孔,孔的后面放置一个光屏。在孔逐渐变小直至闭合的过程,在屏上会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二、引导学生善找规律,学会总结。

中学物理有很多知识点都有共同的地方,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这些知识点归纳在一起,引导学生善找规律,学会总结。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总结。

(一),在讲光的折射时: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把这两点总结为“无论是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都是在空气中的角大”。

(二),又如在讲透镜及其应用时: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还有很多其它的透镜对光的作用都可以总结为“当光经过玻璃(或水)时,总是向玻璃(或水)厚的那一则偏”。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再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记反了,遇到其它透镜时也会判断光向哪边偏了。如例题:请根据图(3)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判断A点是什么光学元件。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我们知道A点可以是平面镜,根据光的折射就可以是凸透镜,也可以是凹透镜,还可以是三菱镜,如图(4)所示。

          

(三),在讲物态变化时:1. 冬天的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气温,在室内靠近窗户的水蒸气就会放热液化 ,这样会在室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附着一层水滴。2.在炎热的夏天,当室内开有空调时,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在室外靠近窗户的水蒸气就会放热液化 ,这样会在室窗户玻璃的外表面上附着一层水滴。3.冬天我们呵出的白气是我们嘴里呵出的热水蒸气遇到外界的冷空气后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4.而夏天冰棍周围冒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附近的冷空气放热形成的小水滴。5.在北方的冬天及其冷时,室外气温远低于室内气温,室内的水蒸气就会窗在玻璃的内表面上凝华成冰花等。把这几点总结在一起“液化和凝华都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物体时放热发生的”,所以水滴和冰花都附着在玻璃窗气温相对较高的一边。

三、逆向思维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解题时,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正向思维,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能在新的条件下独立地发展思路,而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常能使问题化难为易、死中求活。下面通过例题分析,谈谈逆向思维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如图(5)所示、潜水员在水里发现一类似于凸透镜的气泡,当他用电筒光平行射向这个气泡时,气泡对光会起什么作用?

分析: 我们知道,一束平行光由空气射向玻璃(或水)制作的凸透镜时,其折射光线会聚。该题中气泡内封闭的空气可以建立一个理想模型——空气凸透镜,由逆向思维法得知,当平行光由水射向空气凸透镜时,将会发生会聚的逆现像。所以该气泡对光起发散作用。(该题也可以用总结法中的第二点来分析)

(二),同学们在运用安培定则时,由于右手拿着笔,往往容易伸错手,这时我安培定则改为“用左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S

有些物理问题,若正向思考受阻,应透过现象,抓住特点,采取逆向思维法去揭示问题的本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训练了逆向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巧用极限法,提高解题效率

极限法就是把自变量无限趋近于某个数值时,使因变量也无限趋近于某个值.极限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把研究的对象或过程,通过假设推到理想的极限情况,最大值、最小值等,使因果关系变得明显,从而解决问题。极限法尤其适宜于选择、判断类习题的解答和估算类习题的分析。运用极限思维法来求解某些物理问题与常规解法相比较,可大大地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在初中阶段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下面的例题。

例题(一),如图(6)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现将两物体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杠杆是否还处于平衡,若不平衡,杠杆应偏向哪边?

分析:运用极限法思考,当两物体向支点O移动相同的距离等于AO时,GA以移到支点O,而GB离支点O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杠杆是不会再平衡的,且会偏向B端。

例题(二),如图(7)所示,ABC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装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它们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现在将三个容器都倒出相同体积的液体,它们的压强还相等吗?

分析:若从BC两容器中倒出液体的体积都等于C中所有液体的体积,B中还有部分液体剩余,所以PB>PC:同理可得PA>PB.

、控制变量法的总结与升华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一),它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控制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中学物理中探究这些问题运用了这种方法: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7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12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二)、控制变量法也可以升华到与前面这些物理量有关的坐标图中。例:请根据图(8)判断电阻R1R2的大小关系。                                                                                                            

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使R1R2两端的电压相同,这时根据图像得知R1两端的电流小于R2两端的电流,再由欧姆定律可得电阻R1 大于R2;也可以使R1R2两端的电流相同,这时根据图像得知R1两端的电压大于R2两端的电压,又由欧姆定律得电阻R1 大于R2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我们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后,还应注意他们在平时的应用,让学生自己也学会去总结学习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加强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