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写作——论据篇
崔佳伟
一、论据的定义及分类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二、论据的特点
论据要真实、简明、典型、新鲜、有时代感,切忌陈腐与编造。论据真实,才会令人信服;论据典型,才会说明问题;论据新鲜,才会有时代感。论据是文章的血肉,是论点的支柱和依托。论据内容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反映作者的素质,决定文章的成败。所以,对找到的材料,不能胡乱都用,而应选取其中最典型的最有说服力的来使用。论据一般分三种 :
(1)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其正确性早已得到人们公认的真理。一半包括经典论述、科学规律、方针政策、名人名言和生活常识等。引用作理论论据时,要注意持之有据,准确完整,防止断章取义,还要注意恰当,也不能过多。
(2)事实论据。指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包括具体的和概括的。比如古今中外的史实、事例、名人轶事。事实胜于雄辩,写议论文不能空谈道理,要摆出有力的事实。这些事实,一要管用,二要确凿,三要典型,并经过核实,不夸大也不缩小,有代表性,不是个别现象。
(3)数字论据。说明道理,有时也需要数字作论据。像科学论文,数字更是不可缺少的。使用数字要科学准确,不能随便罗列,否则也不能证明观点。
三、选择、运用论据的基本要求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在具体处理论据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引述论据。
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因此,引述论据时要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例如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住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灵活剪裁材料,就可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
①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②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③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2.引用论据还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例如下面这段论据是为了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中心论点的,但是由于过于冗长,对证明论点没有针对性,请你概括一下这个论据,使之简洁为中心服务。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论据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3.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4.引用论据要详略得当,点面结合。
对同类型的论据,列举一、二个即可。对重点论据可叙述详尽;对次要论据,点到即可。这样就做到了点面结合,彼此关照,论证效果好。
5.运用理论论据首先要做到准确、恰当。
援引革命导师的言论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可有任何的改动和差错。如援引大意,可不加引号;如记不清名人的姓名,则可用模糊性语言表述,如“有位名人说过”。在引用时,也要选取最恰当、最有用的部分“为我所用”,并努力使之与自己的语言连贯、和谐。其次,援引名人名言,有时也需要对它解释、说明,发掘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论点。这也可称为有也就是你要找到证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内容,然后概括这个内容。
6.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在实际写作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有时先“实”后“虚”,有时先“虚”后“实”,有时“虚”“实”相间。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文章才会既丰满又有神韵。
如《语文毕业升学指导》中的《不要拒绝做小事》一文中,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不要拒绝做小事情”时,运用了两条道理论据:一是老子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是刘备的遗诏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两句话,深刻指出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告诫人们不要轻视小事情,作为论据,是非常恰当的。文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的事实材料--苏联科学家的事迹、中国女排和艺术家取得成就的过程,进一步证明小事情与大事业的关系,讲清“不要拒绝小事情”的重要性。
总之,选择最恰当的论据进行论证,是使文章的论点能站得住脚并令人信服的关键,也是文章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学会精选论据,是把议论文写得出色所不可忽视的一环。
附练习
1.请你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充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事实论据。(3分)
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这笔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斯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答案要求:事例应表明某种习惯对人的具体影响。
2.第⑥自然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3分)
享受生命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哲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10期,有删改)
答案示例:布鲁诺坚持真理,蔑视神权虽被处以极刑,但他的精神被后人推崇,他的人格被世人颂扬。
(3分事例1分,简析2分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3.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答案要求:( 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