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也曾尝试改变教学思路,但效果一直不佳。如何有效、高效的组织教学活动,突破这一重难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经过新课改之后多次的听、评、反思等教研活动,我终于有所顿悟,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在此与大家分享。
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教材中“横坐标、纵坐标、海陆热力差异”等数学、物理知识的不同步,让七年级学生在这些陌生名词的阻碍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思维是稀里又糊涂。二是非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多,对教材编者的意图以及教材的脉络把握不准。三是新课程删去了很多结论说明性的文字,教材主要以探究形式呈现。
【解决途径】
第一,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课堂上尽量少用学生未知的专业术语,如教材中出现的“横坐标”“纵坐标”可以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横线、纵线”或“横轴、竖轴”,并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巡回指导。
教材中的很多活动题可以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要直接拿过来就用。
比如关于降水的空间分布一般规律,教材设置了相关的五道题,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读图找结论,往往效果不佳。学生陷入繁难的读图中,走不出来难以整体把握。若我们按照学生易于理解的思路去设置问题情境,往往会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整体把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还不如不讲”,为改变低效和无效劳动,表面上是降低了目标和标准,但实际上却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让你找世界上降水较多的地区,你应该到哪条纬线附近去找?(赤道)”、“如果让你在图上找世界上的主要沙漠,你又应该到哪条纬线附近去搜寻?(回归线附近)”、“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降水多还是内陆地区降水多?”简单的三个实际生活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很好的整体把握了降水的一般分布规律。对于其他知识可以在以后的世界区域地理教学中加以补充。
教材中的一些图我们可以替换成更便于学生理解的图。
比如教材中55页的三张图。根据图A的信息;全年有雨,冬雨较多,年降水量在500~700mm,图A应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根据图B的信息: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图B应该是温带季风气候,根据图3.20的信息:年降水量约350毫米~900毫米,集中于冬季,图3.20应该是地中海气候,三种气候的降水柱状图都很重要,所以入选教材作为案例呈现出来。根据后续“气候的类型”中,教材重点提到了一个“热带雨林气候”,该处的图A若换成热带雨林的降水柱状图会更好,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而且该处三张图三个尺度:“0-20”、小“0-50”、大“0-50”。标准不一容易给人带来错觉,也给教学带来难度。如果教师按照“降水的一般变化规律”分解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气温”一节的安排也是如此。如果按照“气温的变化规律”分解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时间上又分为“日、年”变化规律。空间上又分为“水平上”和”“垂直上”的变化规律。这样避免因两课时的内容而使知识被肢解,这样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老师授课都是有益的!
第二,一定要以相关的乡土地理为载体组织教学
关于气温、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尽管也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但是不如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入手更有效。学生举例可能多是浅层次的例子,但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我们也一定先从家乡谈起,让学生对其有深层次的理解后,再去拓展延伸其他地区的变化特征,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更扎实。
总之,因为有关“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对初一学生来说一直是难点,坐标轴的数学知识的不到位、空间分布上的知识缺乏、规律产生的原因不清等等因素,本来就已经很难为学生了。我们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教材知识如何先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再成功转移到学生中去,这是新时代、新课程对我们地理教师提出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