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2011年“激情十月”教学主题月之研究篇

作者:文举利发表时间:2011-12-13 阅读次数:1810
2011年“激情十月”教学主题月之研究篇
读书笔记
理化生组 文举利
这个学期工作之余学习了林华民老师撰写的《做一流教学能手》,倍受启发,深有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想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观以及教学观控制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巧,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先”与“后”的问题,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观。正确处理先后的问题,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就“先”和“后”的问题我谈以下两点:
一.先学生后教师,简称“先生后师”,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先,学生后教师”的意识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指老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
长期以来,老师是课堂的独裁者,课堂就成了“一言堂”。在传统课堂中,先师后生的现象很多。如:学生有疑问时,学生毫不犹豫地请老师帮助解决,甚至长时间的持笔等待老师的答疑,而放着身边的同学不问,长期以来就把学生自我反省、同伴互查互助的权利悄悄剥夺了。先生后师的原则:凡是学生能自行完成的或者生生互助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重在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应先与同学交流。
二、先情感后知识。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科情感基础之上的。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热情帮助指导每一位学生及时克服学习困难,是成功老师的共同特征。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是情感交流,第二才是知识与技能。“先情感”是指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要比重视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这一点无论在设计课堂还是实际教学中都应得到落实。
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使课堂情绪。课堂情绪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达到激励和唤醒学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阅读了林老师的这部分建议,对照自己的教学,为自己的一些做法找到了依据,坚持走下去。在学习中还是觉得好多地方做得不够完美,甚至有悖于教育理论。尝试着注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学习“先学后教,先学生后教师”“先情感后知识”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