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基于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理念。笔者拟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网络环境对地理学科教学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实践的意义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突破了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网络不仅能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像、声音、三维图形模拟现实情景,使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网络教学,是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管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1.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网络环境下,谁拥有网络,谁就拥有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电脑操作技能强,获取知识快,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地理知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师不再是讲演者、权威者,而是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2.课堂教学策略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讲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
3.教学过程转变。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发生改变,地理教学过程就从教师的逻辑分析过程转变为面向问题的共同探究过程。网络信息丰富,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4.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就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和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
二、网络环境对地理学科教学的影响
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更适于应用网络教学。从地理教学的发展来看,地理教学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的内容日益增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的教学所需信息量会大大增加。而且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应改变只拿一些原则泛泛而谈的做法,应围绕这些原则用实际例子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所运用的信息或未加工的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大。另外从地理研究的两大特征来看,地理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区域性,即地球表面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分布的不均一性。地理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综合性。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地理事物。所以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空间因素及时间因素等,而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一个地区的大量信息的获取。地理学科更适于应用网络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地理资料不易收集。相对与中学其它学科,地理是空间科学,因而必须“行万里路”,以收集地理资料,再加以归纳、整理、分析,而获得结果。但面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我们无法实地走访每一个地区。在探讨世界各地区的地理景观时,学生往往无法体会及接触当地的风土文化,若想进一步在国内收集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地质、地形、生物、社会、经济等地理资料时,更是十分困难。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收集到世界各地的资料,亲切地体验到各地的风情,进而了解到其风土人情背后的地理因素。教师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便可收集到比较完整的相关资料、图片或影片。因此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获取世界各地珍贵的地形景观、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资料及学术单位研究的成果,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
其二,地理现象变迁迅速。地表的各种现象及事物变迁极为快速,而写入中学课本时,一些资料己变得过时。地理教学为求教学的时效,需要详细明确的地理现象变迁资讯,而因特网正是世界资讯变迁的最快速的媒体。所以地理教学如果有因特网的辅助,则会如虎添翼。地理教学实证困难地理现象是地表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比起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的野外考察及照片等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去观察、了解及认识课本及教师所讲述的知识或现象。但地理教学受限于研究对象的庞大,因而常将大自然大尺度的问题缩小比例,转为平面式讨论。与物理、化学相比,地理实验不易操作,而且不易提供学生实验步骤,以进行学习及研究。但学生常常必须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及吸收课上的地理知识。多媒体计算机及仿真技术使学生可以仿佛置身于实境,克服了地理实证的限制,可以将地理问题以立体多维的方式展现,虚拟显示土壤侵蚀、气候变迁、植物分布、人口迁移、产业选址等的动态展现,可以辅助地理教学上平面的不足,学生也能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抽象思考,而改用形象思维来处理地理问题。但必要的野外体验仍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手段。
三、网络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模式
现代行为派学习理论和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支持网络环境下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据,综合这两派理论长处的建构主义是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实践性,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表述为“情境设计—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结论形成—网上测试—问题拓展”六个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
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网络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该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设计多样化的网络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从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网络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教师设计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如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载体。我们知道:网络资源有共享特性,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由于学生存在着对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选取、加工、处理能力较差,加上Internet网站上新鲜的、多样化的资源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对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至关重要。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协作讨论、探索研究的网络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建构主义支持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管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意义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络教学功能,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运用网络技术(BBS)创设交流学习思想的学习讨论区,结合传统的语言交流协商,营造出崭新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与欲望,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
四、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实践的意义
1.网络教学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教学从单一的“讲解-接收”式向“探索研究”式发展。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和记录现象使之获得信息、产生问题,并通过思考,提出假说,进而验证假说,从而获得科学结论。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具体的展开课本的教学内容上,而现在则重点放在使用哪些方法,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来让学生参与实践,使之得到科学的结论上来。网络教学的交互特性,可以实行双向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并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人机对话,每个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得到计算机的及时纠正。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学习进度,选择不同水平的练习。
2.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原则。网络提供的资料,不仅可以传递语言、文字、静止图象和录像所难以传递的信息,而且可以促进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现,从而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代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解疑作用下,通过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信息的主动获取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有充分的实践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3.网络教学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已经不限于传统的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学生可以从模拟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信息。教学网络使教材向超文本形式演变,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使学生可以完全依实际所需来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许多具体的经验,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