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处理好地理教材中的图文关系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让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活力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但现实地理教学中,图文割裂,链接不上且经常处于无效状态,却成为普遍现象。
一、对当前图文链接的分析
1.今天的很多地理课堂中,那种为了读图而读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读的仓促、肤浅。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图的内部,领会内涵,不能使学生与图及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对话,甚至,有的课堂抛弃了对图的解读,这样的地理课堂自然失去了他应有的特点、意义。也就是说主要原因是教师指导不到位或缺乏系统的的指导而导致的。比如新教材中《欧洲西部》一课,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关于该地区的各个自然要素的分布图,过去老教材中关于该地区的自然要素文字部分,已经删掉,仅仅剩下了一张地图和几道读图思考题。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候,可能会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认识该地区的自然概况,实际上很多教师一带而过,甚至有的干脆直接奔向主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理由是新课标上有“轻自然地理、重人文地理”的字样。可是,认识一个地区的正常认知规律是先知道这个地区在哪?该地区的突出人文特征是什么?有和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国际组织?与该地区的特有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何联系?也就是人地关系。欧洲西部学完了,学生头脑中只留下该地区“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有重要的国际区域组织“欧盟”没有落实该地区的空间位置,及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痕迹,缺乏对一个地区的整体认识,没有基础的地理知识,各种能力从何而来?新教材省略了很多的文字,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可是却增加了很多图,这也是让很多新教师难以把握的地方,很多自然地理知识隐藏到了图中,需要师生去探究,挖掘,不像过去那样直接陈述在课本中。导致误解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图文链接不好,最终出现很多无效的教学活动。
2.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及相关图册)利用低效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少文字,多图像、多活动探究”的特点非常突出,应该说都是引领学生从观察到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能力较好的范本,是实现地理信息不同表达方式之间转换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课堂在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做的不尽人意。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会无故抛弃书中的插图及相关读图分析活动,丧失了图文转换以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迁移机会,这对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分类,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地图,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等能力极为不利。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很多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的文字、数据、视频等资料,而整堂课都是介绍美国的文字和语言,没有涉及到《美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读图及填图的活动,地理的学科特点哪里去了?这样的地理课堂不能说是合格的地理课堂。尽管教材中该处没有读图活动,可是配套的地理填充图册却给予相应的补充,老师没有做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据了解,有的学校干脆没有给学生订填充图,因为这不属于义务教材范畴内的书籍,这些现象长久下去,结果很难想象!
3.对图文的人为割裂
人们对新课程“少文字,多图像、多活动探究”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给学生的读图能力带来质的改变。但是实践说明,并未达到促进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概括等能力的提高,反而增加了学生对图的恐惧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图文分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割裂教学,这种割裂的做法是对图文之间关系的严重误解,并且助长了学生对读图、填图的畏惧感。究其原因,一是对教学目标尤其是读图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文字轻读图;三是教学实施中非地理活动过多,读图、识图、绘图等程序偷工减料,忽视图文的有效连接,特别是忽视读图活动的学习和指导,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地图表达丰富多样的地理信息,这是造成图文连接失效的重要原因。
教师在教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是否具备牢固的地图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地图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运用地图,善于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识图、填图、绘图。因为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必须借助各种地图进行,通过地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感知活动,这对他们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而促成地图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图文有效链接的策略
1.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及解读各类图表,要在把握主旨、体会内涵的同时,还要弄明白作者的意图。选择科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区域案例,应该说在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突出和代表性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读图教学中理应引领学生感悟,不断的读图、填图、绘图,逐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通过图表认识一个区域的特征,并根据一个区域的特征的文字叙述,通过图表清楚的表达出来。
2.建立知识点和地图之间牢固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地理课上,不断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反复练习,不断复习巩固,加深印象,知识点与地图的联系才能巩固。
3.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积极思维,找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4.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重文轻图”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去借助地图工具,而不是首先翻阅课本,将地图的教学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大胆创新,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增强学生地图学习的兴趣和接触机会。
5.在增强学生地图使用意识的同时,纠正学生使用地图的不良习惯,掌握正确使用地图的方法,而这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改变地图学习方式,加强地图记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地图的记忆,贵在平时的积累,将一幅幅图像输入到大脑中,需要用的时候脑子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地显示出图像。比如,学习《欧洲西部》一课时,在完成读图活动之后,安排记忆地图的活动:挺胸抬头,端坐椅上,闭上双眼,想象欧洲西部的轮廓像连衣裙,意大利国家的轮廓像马拉多纳踢球的脚……通过日常这些简单、有效的记忆练习,既能培养注意力,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多重价值。
实践证明:地理教学中,只有实现图文转换的有效链接,教师只有不断摸索得当的教学方法,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教师,我们学生的学习才会更轻松、更高效;才能更好的落实地理课标要求,实施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