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齐鲁黑陶之花”在我校绽放
———谈对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和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设想

今天看了其他兄弟院校开展的校本美术课程真是有声有色,心里真激动感慨,又有一点黯然,激动感慨的是兄弟院校做的出色,黯然的是我们这儿也有资源而未被开发。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营人,对于东营的乡土文化和土特产了解的很多,但我却对一种黑陶情有独钟。我老家就在垦利县胜坨镇皇殿村,离我们村有20至30里地的佛头寺村盛产一种黑陶,这种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硬如瓷”的特点,在不同光线下能够呈现不同的色泽,器物花纹精致,造型优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我第一次见的时候就爱不释手。我们的佛头黑陶还被著名诗人臧克家赞为“齐鲁黑陶之花”呢!下面我就做简单介绍:
一、佛头寺黑陶的历史
佛头寺村紧傍黄河,拥有得天独厚的黄河口天然淤泥原料,世代以制陶为生,烧制黑陶已有20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佛头寺黑陶系其先祖李元通、李元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黄河口时带来的祖传技艺,历时600余年,几经兴衰仍没有断绝。佛头寺制陶业最鼎盛的时期在清朝中期,当时该村不足50户人家,陶窑就有20余座,产品畅销武定府(今滨州市、东营市)、青州府(今潍坊市)、济南府(今济南市、淄博市)等地。)黑陶除了用在生活上,也可作为礼品、纪念品赠送各方宾朋,更可作为装点厅室的艺术装饰品。
二、佛头寺黑陶的制作过程
黑陶的制作过程很复杂,制陶人选取当地深层黏土和黄河淤泥,捣碎过筛用清水浸泡,再过滤、沉淀、发酵,然后经揉压,成为可以制陶的极坚韧的陶泥。经过制陶师双手拉坯、阴干,手工精心磨光、雕刻,干透后,再经一周左右的木炭烧制、出窑雕刻共十几道工序,历时一个月左右才能烧制成一件黑陶。其实运用到学校时可以省略很多步骤,如:用现成的陶泥,烧制使用现成的烧制机器等等。
三、传承与设想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这种艺术喜欢并愿意做得人少得可怜,据我所知,现在佛头寺村唯一还在做黑陶的只有佛头黑陶传承人李建兴。记得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记者,他不想让这门老手艺就这样失传,他想把黑陶制作的工艺带出去,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这门古老的手工艺,让他们了解黑陶、喜欢黑陶。如果能把黑陶艺术引入校园,让它走入课堂,让学生们了解黑陶历史、喜欢黑陶,创新黑陶,不仅促进了佛头黑陶的发展,也传承了下去,更填补了学校没有校本美术课程的空白,真是两全其美的事。当然,这需要学校及各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
下面是李建兴先生及家人工作的几张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