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庸》
市南区实验小学薛春旭
一提起“中庸”两个字,就会让人想起或是遮掩锋芒,或是人云亦云,或是充耳不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中庸仿佛成了我们明哲保身、少惹事端的代名词。
然而我们都错了,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什么呢?
《中庸》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它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用也,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中庸的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的理想境界,如此豁达的境意,与我们常说的“中庸”,其义又是何等的迥异!
那在教学中,“中庸”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高深的学问、高尚的人格常常以平和的方式呈现。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自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才能积淀作为教师所需要的良好品质;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
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讲到周总理病逝,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地在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的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许多同学表达了对总理的不舍、怀念、敬仰等感想。就在这时,一位调皮的学生却突然冒出了:“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的悲痛气氛顿时受到了冲击,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外的情形,这位教师并没有冲动的恼怒,也没有回避。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唤醒学生已麻木的情感世界的教育时机,于是果断调整了原先的教学程序,就此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英雄人物精神世界的漫游:从“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岳飞,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对比,到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品质的诠释与领悟……对于这样一个似乎是“节外生枝”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她竟用了足足二十分钟的时间加以解决,直到那名同学最终领悟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这节课,她原定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完成,因为她用二十分钟解决了一个计划外的‘简单’问题。但是她将中庸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平日的博学使她在教学时时时的审问与慎思、并在发生“意外”时能够明辨与笃行。她在教学中做到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从教育的功能出发,唤回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使学生也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了学生的全人发展。如果能让一个伟人的精神世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消说二十分钟,哪怕用更长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已难得感动,我们的教育难得感动!
面对纷繁的社会,教师有义务积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完善人格。教会学生以宽阔的胸怀接纳瞬息万变的社会,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庸”两字的学问得需细细琢磨,教育的“中庸之道”更需细细品味。让我们感受《中庸》,立足实践;发扬中庸和谐思想,建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