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学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编红绸舞

发表时间:2014-10-21阅读次数:576
      近日,嘉峪关学校校园里总是可以看到舞红绸的学生。这是继舞扇之后,嘉峪关学校推出的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项目,学校教师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彩绸创编的红绸舞即将在全校学生中普及。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近年来,胶州秧歌已经成为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学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学校独创的善的教育,以胶州秧歌为基础创编并在师生中普及红绸舞,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青岛本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师生们在舞红绸的同时,接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感悟着民族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