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途中 ——“我身边的马牙石路”

发表时间:2017-05-03阅读次数:385

“马牙石路最早是什么时间建的?”“马牙石路为什么有花纹?”“南方的石板路很滑为什么北方的马牙石路不滑呢?”“马牙石路为什么要建在斜度15度的斜坡上?”……你可能想不到,这些有着浓厚学术气息却又不乏研究价值的问题,都是出自嘉峪关学校二年级六班的学生。325日上午,青岛嘉峪关学校二年级六班邀请了青岛鲁氏家族的鲁继勇先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童行途中——我身边的马牙石路专题讲座”,拉开了同学们马牙石路学术研究课题的序幕。

在高耸的天主教堂背景下,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四十三位学生展示了自己去实地探究马牙石路的照片。“作为青少年小朋友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以自己的城市为研究课题很好,学术研究分三步走,第一是向书本要知识,第二是想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第三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自己的领悟做好学术研究。”讲座一开始鲁海老先生就对孩子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并传授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讲座中鲁继勇叔叔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马牙石路的来历、背景、建造过程、现存情况、建造特点等,通过中外马牙石路对比介绍青岛马牙石路的特点和历史,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马牙石路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分为四个研究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一些对马牙石路感兴趣的问题,专家也为同学和家长们一一解答。最后刘嘉羽奶奶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议,“教科书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但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教科书。”慷慨的结束语,引得现场掌声连连。最后,在鲜花和掌声中,王老师向两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英国的教育家 John·Lok认为:“最好的完善教育方法就是将良好的原则植入他的灵魂,让他养成习惯,如果不是经过实践逐步建立起习惯,没有什么成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素质教育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状况,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嘉峪关学校借助班级课题研究项目这一载体,以青岛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课堂中的知识为基础,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专家报告、学生论坛、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熟悉掌握实地考察、参考文献、咨询专家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感知课堂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