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为学校铸魂

发表时间:2018-01-13阅读次数:8066

我校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契机,全面提升师生的文明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灵魂”的人,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一、主要做法和进展成效

(一)提升领导力,形成文明的管理方略。

一是构建文明的管理机制。学校领导首先树立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环境文明、教学文明、言行举止着装文明等文明意识和管理策略,确立了现代文明的办学理念,即“以善修心,以美润美,以行正人”,坚持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坚持实行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家长驻校等家校沟通机制,坚持教代会制度,修改完善《青岛嘉峪关学校章程》,让学校工作有法可依,形成了现代文明的管理机制。二是建设文明的管理核心。提升干部学习力。干部共读多种学科杂志,并引领教师阅读;干部共读专业书籍,每位干部结合一个专题给老师做培训。加强干部的课程引领力。干部走进教研组,引领教师开展了合作学习、PAD在课堂上的应用、核心素养学习策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干部走进课堂,指导教师掌握教学策略。三是打造文明的榜样团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明确前进目标;开展了学《党章》等专题培训,组织党员学习李保国等人的先进事迹,参观汉砖博物馆、党史纪念馆,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二)提升教师内驱力,形成文明的执教风尚。

一是立德树人。开展“立德树人,让师德在岗位闪光”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文件法规规范自己的执教行为;组织教师系列培训,强化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组织教师在学校社区做义工,成为善的教育的实践者。二是科研引领。制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式学习’的策略研究”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教师从“教”的设计转变到“学”的设计,从“教”的效率转变到“学”的效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是教学管理走向‘合金’”。通过“科学分组——导师引领——集中研讨——技术指导——课程试讲——观课评课”这一路径,各学科教师相互交流成长,让跨学科合作教学顺利、高效地走进课堂。四是现代教学技术普及。致力于电子书包的研究,教师通过网上推送资料、网络投票、布置电子作业、社区讨论以及活动评价等数字化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场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五是关注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新教师的课程观;主题研讨、读书交流会、级部组论坛、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在专业争论中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诊断;聘请专家走入课堂,对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行了评估与反馈,并予以直接的指导。

 

(三)提升核心素养,形成学生文明的思想素质

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班级显要位置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校园内容,师生知晓率10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学、背《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活动,将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中的品行榜样在升旗仪式上进行宣讲;开展了学雷锋、感恩节、读书、义卖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是培育民族精神。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语文学科中,重视汉字书写,每月进行写字竞赛,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的结构艺术;在综合实践学科,开展二十四节气研究,从节气形成、传说、谚语、文化内涵入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在英语课上,借鉴西方的圣诞节,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等民族节日的来历、习俗,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在海洋课中,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事件、成就等方向出发,进行研究性实践学习。在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是建设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开展了 “童行途中”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民族舞、合唱、电乐团、管乐、陶笛等多个音乐拓展课程,开发了衍纸屋、手工盒子、手绘动漫等多个美术拓展课程,开设了游泳、击剑、乒乓球、八段锦等体育课程,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

 

(四)打造活动阵地,形成文明的育人氛围

一是加强校内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一切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分利用“枫树下的故事”“绽放”“枫树下的曼妙”“嘉优平台”等多种校园展示阵地,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设有宣传栏、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向师生、家长介绍“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育内容。二是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着力创建了一外一内“两个平台”,对外的“官方微信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社会发布教育信息及时推送学校的校园动态信息;自主开发“嘉优”智能办公平台,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全校进行交流分享,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三是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学校团支部、少先队以及社团活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进行学习,让课程的选修更有了便利性。四是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海军博物馆、公主楼、海洋研究所等社会实践基地。

 

(五)注重文化建设,形成文明的育人磁场

一是形成了学校文化理念。学校形成了“善待自己,绽放精彩;善待他人,互助共赢;善待社会,共建和谐;善待自然,永续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出了“怀善行走”之校训,“以善修心,以美育美,以行正人”的办学目标;构建了“自主、温暖、共生、尊重、激发、合作”的课堂文化。二是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系五彩绳、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校庆日邀请老师、老校友讲述革命岁月等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从革命先辈的身上领悟到了他们顽强不屈、吃苦耐劳以及坚定地信念和对祖国深深的爱。三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体验中体会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四是开设班本课程。以“善文化”为着力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家长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发适用于本班学生特点的拓展型课程——班本课程。分别开发了“善待自己”的阅读课程、感恩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安全自护课程;“善待他人”的敬老课程、爱心捐助课程;“善待自然”的海洋课程、科学课程;“善待社会”的环保课程、慈善义卖课程等。

 

(六)美化校园环境,形成文明的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学校建设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土壤,润物无声,熏陶、感染和教化学生。“与幸福相约寄语石书”“做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石碑”“日省吾身主题墙”……所有的建设和布置都凸显了一个主题“善”;“印记”“年轮”主题照片墙、“细节漫画”“美好祝福留言”……传递着对善的理解。随着具有学校特色、现代化的图书馆投入使用,充满童趣的托马斯小火车等环境设置,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天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成为孩子的习惯。学校海洋馆,以学校特有的动漫形象“善博士、嘉嘉和峪峪”的航海之旅为参观线索,以绘本故事的风格和形式展示我国海洋知识和海洋国土,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热爱,培养对海洋的建设和保护意识。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积极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使学生能够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页纸、一分钱等,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建立健全了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施了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