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途中——你为什么叫小鱼山

发表时间:2017-04-20阅读次数:9721

子春早寻鱼山,

登览潮闻涛烟。

遥鉴史观楼台,

天飞梦御诗篇。

           -------题记

      419日,春风拂柳,樱花烂漫。2016级一班的“小童行者”们在班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风景秀丽的小鱼山,展开“童行途中—你为什么叫小鱼山”的班级综合实践活动。

一踏入朱红色的山门,孩子们便兴致勃勃的开始寻找起答案来。

      “有发现!快来看!”孩子们兴奋地冲到山路边,仔细的研究起由鹅卵石拼出的山名。“孩子们,不要着急,让我们一起来慢慢解开小鱼山的神秘面纱。”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孩子们拾阶而上。一路上林木郁葱,花枝摇曳,雕梁画栋,亭台栉比。孩子们认真地聆听着阿姨的讲解:小鱼山是我市极具特色的古典园林式山头公园,海拔虽然不高,只有61米,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八大关及汇泉湾美景尽收眼底。不觉来到山顶的观景平台,孩子们按事先的计划分为三个组,分别对小鱼山的建筑及园林特色,植被分布,园内文化元素这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考察。

       第一组的孩子们出发了,他们最先实地考察的是小鱼山之巅的主建筑“览潮阁”。这是一座18米高的三层八角挑檐式建筑,阁内有螺旋式楼梯,孩子们有秩序的拾阶而上,认真观察后发现每一层的顶部雕花图案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的运用刚学到的数学知识来阐述着这些图案的组成。“八边形!”“正方形!”“两个交叉重叠的正方形!”......数完图形再来登阁远眺,远观波光帆影,近览山峦郁葱,青岛独有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尽收眼底。孩子们结合刚学的语文知识不禁齐声吟诵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著名诗句。于是,在行走中孩子们的思维不知不觉的被拓展了,知识融汇贯通后不断丰富广博起来。心灵和思维跟随着脚步去触摸文化,感知课堂学习的价值。

   小鱼山的山标,由现代字“小”、“山”和古老象形文字“鱼”雕刻构成。拥翠亭中小憩,孩子们赶紧用画笔记录下所见所闻。

      第二组的孩子们也是如火如荼的忙碌着。他们的任务是考察小鱼山的植被分布及采集标本。由于小鱼山三面环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给多种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山上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常绿针叶乔木——黑松因抗海风、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山上栽种较多。落叶乔木有青朴树、黄连木等,也是因为它们抗海风海雾而且有深根性,才多有种植。垂柳、樱花属于景观树种,数量较少,只在山门口或山间平坦处多有种植。山路两旁的绿篱是冬青,属常绿乔木,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是适合种植于园道两侧的优良观赏树种。

   看看这是什么树种的叶子,采集回去制成标本仔细研究

   比比谁采集的种类多。

       第三组孩子们的任务是考察园内的文化元素。首先来到了山顶的东侧平台,那里有供游人憩息的长廊,廊上镶嵌着大型彩釉壁画,均取材于传说和聊斋故事,如《八仙过海》、《促织》、《香玉》、《席方平》等等。孩子们对这些壁画饶有兴趣的远观察近端详,摸一摸、画一画,回忆一下书本上学了多少,再把没听过的故事记下来,回家搜集资料完善欠缺的知识。其浓厚的学习氛围令其他参观的游客赞赏不已。

  小组共同探讨,大家都来发表一下各自的研究结果。

  这些壁画故事可难不倒我们博学的妈妈,来、来、来,孩子们开始讲故事啰!

      经过一个上午的实地考察后,孩子们为这次小鱼山综合实践课题做出了以下总结:

      你为什么叫小鱼山?

小鱼山本无正名,因靠近鱼山路而获名“小鱼山”。

1、建筑及园林方面:极具特色的古典园林式山头公园,山上建筑因势谋景,借景造型,从门楣、围墙、透窗、护栏、额枋、壁画等方面都打破了古典园林惯用的龙凤花鸟图案的传统,而是围绕“海”的主题,突出“鱼”的特色,将自然美、建筑美融为一体,使古典园林呈现现代气息。

2、植被分布:树木种类繁多,以抗风抗雾适应能力强的常绿针叶乔木和落叶乔木为主。园林四季各有特色。

3、文化元素:山海之间,早年有许多文化大家曾居住于此,如:康有为、老舍、梁实秋等。山内亭台的匾额均由吴作人题写。廊上有大型的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彩釉壁画。以上元素给小鱼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神秘色彩。

    孩子们回到课堂,迫不及待的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丰富的调研内容跃然纸上,将动态的“行”和静态的“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不正是诠释了“童行途中”的真正含义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学习前人的经验。行走却是为了放大知识,勇于创新开拓。这次的班级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以小鱼山为背景,以课堂中的知识为基础,不但启发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还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的成长受益良多。

童行途中,时光不蹉跎,且听少年昂首震天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