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途中——探寻榼子的历史

发表时间:2017-05-03阅读次数:2138

2017415日,天气晴好,暖暖的阳光照耀着,空气中弥漫着海棠花的清香,早晨8点,我们23班榼子1组小分队,在校门口集合,开始出发了,来跟随我们一起探寻榼子的历史吧! Lets go! 出发前合个影,笑一笑,喊喊口号“榼子”爸爸妈妈也参与了我们的童行活动,真是太给力了!

     第一站:我们将探访“葛村榼子”的传承人王承厚

               在探寻以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榼子的起源和历史:

    榼子,又称馒头面膜、榼花,是用来加工制作花样面饽的模具。根据史料记载,古时祭祀活动繁多,为了表达某种意愿和梦想,人们创造了将面食塑形成装饰的器具——食印。“‘食印’是全国通用的学名,它在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青岛这一带一般叫“饽饽榼子”“面榼子”,

即墨榼子约200年前产生于胶东即墨南葛,即王家葛村,衍生出前街、后街和河西3个小村落,制作榼子的有70余户,技艺传承精良的是其中的10余户,后街的制作技艺最为精到, "榼子",是用以制做面食的模子,也称"模子""果载""印花版子""面模",一般为木制,也有陶制等其他材料。榼子的制作技艺,是对当地民间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是胶东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20123月被公布为第三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孩子们兴奋滴登车啦

    我们来到了即墨王家葛村52岁的榼子传承人王丕文的家中,听他讲述榼子的起源,讲述了榼子的历史:“大约200多年前吧,我们村是当时周边地区的一个经济中心,从南方来的一个老汉在我们村生产压面模具卖,王丕文讲述了老辈儿流传下的故事,南方老汉在王家葛村停留了3个月后离开,将随身带的一套铁制工具留了下来。“我的祖辈因为经常看老汉做模具,本身又会木工活,手巧,就自己慢慢琢磨,增加了像寿桃、元宝等等喜庆的造型,将手艺一辈传一辈留到了现在。”

“葛村榼子作为咱们即墨民间传统技艺一直保存得较好,没有失传断代过,它的制作工艺是对即墨民间技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王丕文说,因为葛村榼子造型质朴,花样繁多,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方法刻成,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装饰性,已经成为即墨的代表性特产之一。

      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不时地向王伯伯提出自己的问题:榼子是怎么来的呀,古时候人们就会做吗。。。

    孩子们继续观看榼子的制作过程,具体探寻它的起源,榼子是怎么产生和制作的呢

同学们看到大师级的制作,不时地感叹,真是:“鬼斧神工”呀

     与传人临别的时候依依不舍,再合个影吧

     第二站:参观非物质遗产博览园——继续追溯榼子的历史

孩子们跟随讲解员参观非遗馆,来继续探寻榼子的历史

观看展馆关于葛村榼子的介绍,我们能很清楚学习并知道榼子的历史,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一项一项参观。

接下来,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实地动手操作,真切的感知榼子的用途,制作各式面食。

食印凝聚了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因此,它不单是一种制作面点的工具,而且还承载着来自社会的、民俗的、艺术的等各种文化信息。

在龙山,有“官庄的筛子窝洛子的缸,葛村的磕子走四方”。至今,王家葛村仍有三成以上的农户从事磕子制作。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生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民间、民俗艺术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可,磕子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传播地域越来越大。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跟随着传承人和非遗馆,切身探寻了榼子的历史,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见识,我们将不遗余力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