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家——64级2班同学会
2015年10月18日,离别母校46载的学子回到了嘉峪关。故地重逢,大家聚在一起,讲述着当年的糗事和趣事,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离别愁。鲜艳的红领巾记录着太多的校园故事,记载着他们的人生历程,值得留恋和回味……


校园漫步
明天就是 2015年10月18日,是我们原嘉峪关小学64级2班离别46年相聚的日子。根据筹备组的分工,今天下午我去嘉峪关学校考察落实使用教室事宜,我比与学校李冰主任约好的时间早到了40分钟。门卫保安是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经过询问、电话落实、登记签名后,我进入了校园。
我是第一次一个人静静的漫步在久违的校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气息,在心底轻轻的呼唤着,啊,我的母校,我成长的摇篮,你花甲之年的学子回来了!
1993年学校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但依然能映出老“海小”(原青岛海军子弟小学)的痕迹。那高高的门前石梯,不是我曾经参加歌泳比赛的舞台吗,怎么变得那么低矮了?嗬,这不是佩戴少校军衔的罗校长训话的主席台吗,怎么也变得那么矮小?彼时,我在台下一年级小学生队伍里,平视看到的是校长的脚,须极力仰视才能看见校长的军衔。
校园一侧的运动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小学生们,奔跑着,跳跃着。红领巾在胸前翻飞着,红扑扑的小脸像一朵朵绽放的花蕾。我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啊,多么的熟悉,又是多么的陌生!当年那高大宽敞的教室,怎么变得局促起来?整齐摆放的课桌椅,鲜艳的色彩和漂亮的造型,让我忍不住想坐一坐,哈,却怎么也做不进去了......
今年青岛的秋天好像来得晚,教学楼四周依然是郁郁葱葱。云松、银杏、五角枫、紫藤、丁香,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树木、灌木、花草在夕阳里生机盎然。阵阵秋风吹皱了小池塘的绿水,池塘边那片竹子,在风儿的吹拂下沙沙作响,竹叶在轻轻的摇动着,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回来吧,回来吧!亲爱的老同学......
64级老校友翟生伟
2015年10月17日

儿童相见似相识,笑谈嘉小过往事
?
?
20l5年10月18日我们一群花甲青年人在此合影留念。
? 上个世纪,一九六四年,青岛嘉峪关路小学校成立之时,我们是第一批学生中三年级二班到七年级,五个年头里都在这个班里就读过的同学和我们的老师代表。
? 今天重返母校,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儿少之时。那是新中国发展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 一个令人盲从心动和无序动乱并存的年代,是相片中很多人在无奈中提早中断学业,一生中仅有的学生时代的记忆。
? 我们班当时是全校学生最能闹,老师最头痛,家长最担忧,罢课出了名,全校最难管的一个班。先后換过五任班主任,王文琴老师(相片中间)是最年轻,任职年限最长的(三年),其次是朱月娥,岳皓(时任校长),卢效德(男)(时任革委会主任),郎朗(时任教导主任)老师。
? 一个小学班五年中五换班主任,已属鲜见,而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中,两位是学校的最高领导,一位是直接管理,督导老师的主任给一个班轮流当班主任,在青岛小学的历史中还真没听说过。
? 今天我们要大声喊出,多年来埋在心里的思念:“老师一一谢谢您”请接受学生们最崇高的敬礼!
? 祝健在的老师安康长寿!
? 愿故去的老师天堂安息!
? 在同学聚会已然成为社会风俗的今天,五十多年来全班首次吹响集结号,纷纷从天南地北赶回故乡,重新汇聚在母校的门前。
? 看,个个“小苹果”一一返老还童;听,人人“好声音”一一童歌响起!
?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 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肯德基,没有麦当劳,更没有手机和电脑,但这歌声给了我们希望和快乐,滋润着心灵,紅色的基因始终决定着每个人的信仰,风雨兼程走到今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似相识,笑谈离别过往事”借用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略作修改,正是我们母校重逢的生动写照。
?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我们共同的感悟是:
? 儿少之心至透,
儿少之情至纯,
? 儿少之趣至乐,
? 儿少之梦至奇,
? 儿少之过至悔。
? 我们的儿少之史将永驻心底;
我们祝母校成为儿少之洞天!
?
? 小钢
? 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