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实验小学教师读书工程
阅读让“花朵”傲然开放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选集》有感
市南区实验小学 张颖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改变学困生的方法,“最有效的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阅读,“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事实的确如此。
学困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的学习困难,起初往往是上课没有集中精力听讲。后来,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反复的失败而形成的错误归因致使学困生压抑了自己的成功愿望,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如果不断地补习功课,只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所以,我不仅仅是把着眼点放在“补习功课”上,而是以读书为切入点,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予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
以读书为切入点,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平时阅读课外书多的孩子,往往善于动脑。平时阅读课外书少的同学,往往不善于动脑。这足以证明阅读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对于学困生来说,读书能够让他的心灵丰富起来,并充实头脑,积累知识。
孙某从三年级起语文考试就不及格。到了四年级,学习已经非常吃力了,往往二十多分的阅读题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阅读量太少,缺乏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平时,他写作业很拖拉,做题速度极慢,其他同学五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他却需要半小时以上,这样一来,他就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作业上了。像他这样,书读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差,文章就越读不懂;文章读不懂,做题所花的时间就越多;做题时间一多,就越发没有时间来阅读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他的成绩怎么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绩免于不及格,得借助阅读来发展他的智力。只有读书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于是,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单独让他只做些简单的抄写内容,每周送给他一本书看。开始,我先从他感兴趣的自然知识类书籍入手,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渐渐地,我就为他选择一些《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内容浅显,有意思的书来读。开始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去看书,,我就要求他看课外书时大声地读出来。时间久了他就能读下去了。等他爱上读书了,我再有针对性地让他读些分类作文和儿童文学之类的书籍。阅读时,书中鲜明的人物,动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引起他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他的识字量大大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二、以师生共读为纽带,促使学困生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不难,但是坚持每天都阅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师生共读是最具感染力、亲和力的,是学困生坚持阅读的动力。
我班的郑某虽然也爱读书,但是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始终没有多大的提高。我观察后发现他总爱读些幽默类的书,至于人物传记和文学类书籍往往不能坚持读下来,而且读书时也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于是,我提出跟他一起读书,我选一本,他选一本,我们共同读完,然后交流读书心得。我推荐了《中外名人的故事》《盛世繁华》《神秘岛》,他推荐了《QQ班长》《小虎队》等。在交流中,他发现我推荐的书更有价值,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带给自己的收获更大。于是,他学会了选择好书来读,并坚持把这些书读完。
“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中,我们读了《西游记》《寄小读者》《哈佛家训》《盛世繁花》《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在读书中,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干劲,促使他们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法布尔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的道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爱上读书,就能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学困生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用阅读来浇灌“迟开的花朵”,孩子们就会在你的芳草地里傲然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