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教学科研】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市南区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

作者:朱丽娜发表时间:2019-12-14 阅读次数:357

夯实教学管理,建构“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本学期,我校课程与教学工作将继续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引,以区2019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五年发展规划”指标为目标,坚持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的课改理念,继续依托市教育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场域建构研究》,继续完善“校园城市”课程体系建构,扎实落实“悦动课堂项目”实施,引领师生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再成长

一、夯实教学管理——在“严”、“实”、“细”中求质

继续抓实课程与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力求突出“严”“实”“细”的管理过程与管理实效,助力“教”与“学”工作科学规范推进,以优质管理促提质

1.“严”

继续完善课程与教学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规范常态“教”与“学”行为;营造严谨、严格的教学氛围,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继续发挥绩效奖惩作用,激励并指导教师自觉遵守规范。

2.“实”

(1)坚持走实“半日教育教学督导调研”

以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师生,走进教育教学研究深处的“半日教育教学督导调研”,作为全方位发现问题,帮扶改进,诊断、指导教师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管理措施,在“一看、二听、三谈、四”的联席调研中,实现干部教师素养“双提升”。

(2)着力抓实“提质减负”

积极落实“提质减负”系列规范及要求,力推六项减负措施:一是“建构学生喜欢的课程与课堂”,营造“自主乐学”轻负的学习氛围;二是深入实施“八个学习好习惯”培养行动,以“八个学习好习惯微课程”为教程,全校范围学习并推行,结合个人与班级竞赛及评价活动,带领学生逐步养成 “八个学习好习惯”,以良好的习惯轻松面对学习;三是“精准帮困,分层施教”,坚持“一个也不能少”学困帮扶行动,通过策略梳理和经验分享,减少学困,关注差异,促各层面学生提质;四是关注各年级“零起点教学”,尤其加强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研究;五是“有效作业,提质减负”,举行作业设置、批改、纠错等方面的教研论坛,进行常态作业展评,继续落实“作业五公开”;六是全面启动“校园城市”学业评价系统的建构与实施,探索有效的过程性学业评价,营造乐教乐学的学习氛围。

3.“细”

(1)把常态质量把关做细:尝试探索“当堂质量诊断”,继续“夯实基础常态单元自查”,固化并提炼“儿童大学城海游学趣味闯关”评价经验;

(2)把常态工作检查做细:继续坚持月查备课、月查作业、月查教研、月查相关管理记录、不定时巡课、“常态教学日查”等工作,查找常态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发现优良做法,及时推广;

(3)把教学质量跟踪做细:继续采用跟踪累计了5个学期的Z分数折线统计图、标准差等进行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分析,期初举行语数英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会,以此找准新学期教学的起点和关注点,做好质量的衔接与再推进。11月前完成各学科的校级“夯实基础达标”监控工作。

二、完善课程体系——让“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和学业评价助力成长

(一)课题指引,完善“校园城市”课程体系建构

将继续在市“十三五”规划《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场域建构研究》课题引领下,完善并细化“校园城市”课程体系建构。

1. “校园城市”八大系统将与“儿童大学”国家课程密切融合

将以更有力的行动,打破“校园城市”八大城市系统与国家课程间互不联系的壁垒,让孩子们在“校园城市”的成长体验与国家课程密切统整和相融,这将作为本学期完善课程体系的突破点。

计划方案:组建攻坚团队全面解读国家课程,探寻“校园城市”八大系统与各学科课程的知识点、相通点或联系点,借此研发“儿童大学”六大学院课程内容,初步形成《城市系统与国家课程密切融合教学指南》,逐步实现“校园城市”系统与国家课程的部分融合。

2.依据国家课程设置更丰富的“校园城市”八大城市系统相关部门

将在原有八大城市系统部门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大学”各学院国家课程的研发、实践学等需要,设置更丰富的实践体验部门,继续实现城市系统与“儿童大学”国家课程的密切融合

3. 三条路径稳健推进“儿童大学”课程建构

   “文教系统”的“儿童大学”,将继续以“基础+课程群”(各学院“课程群”通常是指拓展性课程+节日性课程)的形式在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中予以落实,并以三条路径推进。

(1)路径:夯实基础,实施国家“基础性”课程体系深度统整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继续深研教材,使用好《“儿童大学”学科教材体系有效统整教学指南》,并继续对国家课程教材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造、重组、拓展或内延

(2)路径二:实施“拓展性课程+节日课程”的“课程群”建构

继续完善儿童大学“拓展性课程+节日课程”课程群建构。推广并使用好前期每位教师参与研发的《儿童大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暨“基础+课程群”建构课程研发手册》,在再完善的基础上举行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设立并颁发“课程研发基金”扶持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建设“精品校本课程资源库”。继续做好理创学院“理创节”、法育学院“法育日”等节日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3)路径三:学科统整,实施学院课程自统整、学院间课程互统整研究

继续深化课程统整研究,举行六个年级“校园城市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探索,让学科与学科间发生联系,知识与知识间发生链接,学生与知识与生活亲密联系,打破学科壁垒,打碎既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与学方式,达成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继续开展项目式学习、STEM课型研究,同时让探究、学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学习体验。

(2)探索过程性学业评价,为成长赋能,为学习增趣

本学期将着力探索“校园城市”的“有意义+有意思”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建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六大学院所有学科参与规划设计《“慧创城”儿童大学过程性学业评价手册》,为孩子们定制学业发展目标和学业进步路径。将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实而详细地记录“慧创城”学生的学习情况,留下成长足迹,激励学习,赋能成长

三、深研“悦动课堂”项目——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堂建构中生长

继续在“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课程理念指引下,深研“悦动课堂”项目,以“有效策略”和“自主学习为研究核心点,借“四维联动”教学法,进一步建构“有意义+有意思”的悦动课堂,完善“研读+训+课”悦动教研模式。

1.研读:展开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等“悦动课堂”相关内容的研读;研读一位教学专家或教学名师,举行“与名师同行”教学论坛。

2.训:结合校“”十三五课题和校本教研主题内容,继续完善并开设好“教师大学”研修课程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3.研课:继续举行“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成长”校本教研主题活动,出台实施方案,探寻“有意义+有意思”的自主学习课堂特征,引领有能力的学科组或教师实践“四维联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法的梳理与提炼。继续完善并使用好《“有意义+有意思”的悦动课堂诊断表》,科学诊断课堂,在诊断中发现、分析、改变、提升。

新学期里,课程与课堂变革将继续在“校园城市”里静悄悄地发生,我们坚信,我们走的研究之路就是通向未来的成长之路,慧创城的师生们一定会在这样的教与学行动中自信迎向未来。

 

附:月份工作要点安排

月份

                  主要工作要点

备注

八月、九月

召开教研组长会;学科教研组围绕学校教学与课程计划共同制定本组教研、集备和课程研究计划

八月底

各学科组完成新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等的订;教师完成两周备课;学校进行备课检查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举行教学质量分析会暨新学期学科教学工作部署会

 

教师自主研发的《儿童大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暨“基础+课程群”建构课程研发手册》进入实施阶段,全员常态落实并继续完善;第三周正式运行“儿童大学”选修走班课程

 

 

进行《暑假园地》及实践作业的检查批改和反馈

 

启动新学期“学困精准帮扶行动”

 

全面启动“八个学习好习惯”培养行动(主题班会推行八个微课程视频),启动评价及评比活动

 

召开一年级“落实零起点教学”教研会

 

进行《“慧创城”儿童大学过程性学业评价手册》的设计与汇编

 

出台“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成长”校本教研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各教研组提报参与计划

 

十月

举行“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成长”校本教研主题活动

 

进行“八个学习好习惯”培养行动评价及小结(升旗仪式)

 

进行《“慧创城”儿童大学过程性学业评价手册》的统稿与印制

 

进行备课检查、质量监控;

 

十一月

举行“校园城市跨学科课程整合”主题式学习研究周

 

举行理创学院“理创节”;法语学院“法育日”

 

继续举行“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成长”校本教研主题活动

 

语数英学科展开有效作业设置和批改交流分享;进行备课展评

 

举行“儿童大学”过程性学业评价经验分享

 

十二、一月

举行“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课堂建构中成长”校本主题教研现场会暨《基于生命成长的儿童大学学院课程》课题阶段成果汇报会

 

进行常态语数英学科作业检查、质量监控;进行备课检查

 

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展开有效复习策略和命题研究;组织进行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及质量分析;进行“儿童大学”过程性学业评价工作总结,进一步完善评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