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为爱而教
发表时间:
2011-11-16
阅读次数:
404
为爱而教
市实验 李琰
读了《榉树下》一书,我为我校百年来书写的教育历史而感到骄傲,更为书中老师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而感动万分。通过阅读,我体会到,教育源于爱,我们应该“为爱而教”。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对师爱的感悟是肤浅的。我曾经认为,老师的第一要务是教书,教好学生,就是一个称职的老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经验的增长,我发现自己的认识是偏颇的。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好老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一年多来,我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比如有的老师会在下课时提醒孩子先喝水再出去玩;有的老师会提醒孩子天冷了出教室要穿好衣服;有的老师会在下雨时把自己的伞让给学生;有的老师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补课……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在一天中午,我从办公室到教室,发现李艳老师正在看午托。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都在低头吃饭。不一会儿,有人吃完了,只见这个孩子手拿饭盒来到老师面前,一边把饭盒伸到老师面前,一边小声地问道:“老师,可以吗?”李老师看了看饭盒,点点头,孩子便高兴地把饭盒放入箱子里,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后,每一位吃完饭的同学都要走到李老师身边,让李老师检查自己的饭盒。那些剩饭较多的同学,当然难逃继续吃的“厄运”,愁眉苦脸地端着饭盒回到座位上继续“埋头奋战”。我不解地问李老师为什么要检查学生的饭盒,她向我解释说:“有的孩子总是想着玩,吃饭的时候随便吃两口就不吃了。可是到了下午,肯定又要饿了,孩子的营养跟不上,身体怎么会好呢?”李老师的话让我心头一紧,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父母也曾经要求我吃完饭才能吃去玩,每天一定要吃早饭……可见,李老师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着他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站在这样的老师身边,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是向他们学习的决心。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也试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思考他们需要怎样的“母亲”,努力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我也会开心地朝他们微笑,伸手摸摸孩子们的小脸,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提醒生病的孩子不忘吃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唠唠叨叨……不知不觉间,我与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从他们那响亮的问好声中,从他们一下课就将我团团围住的动作中,从孩子们真诚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做错事时那不好意思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我的认可和喜爱。
师爱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深切期望。师爱如甘泉,浇灌了青青的榉树,滋润了娇嫩的花蕾。我愿做一股甘泉,把爱播撒在孩子的心中。
上一条:
榉树下的思考
下一条:
《榉树下》的思考——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