榉树下的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的爱、无私的爱,是胜似母爱,高于母爱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没有偏见的爱,把爱撒向全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是高矮胖瘦美丑,还是学习上的先进和落后,教师都应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逆反、抗拒、排斥心理的产生。杜琴岗老师在《快乐的教师生涯中》用三个小小的事例写出了在教育学生尊重和机智,改变了孩子的内向和自卑。那些因为学习较差,在家中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的学生,在校受到同学们的嘲讽或者欺侮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再得不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他们更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用炙热的心暖化他们心灵的冰霜,用真诚的爱心去激起他们心灵的浪花,用健康的情感去医治他们精神上的创伤,用满腔的热情去补救他们学习上的差距。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悔人不倦。自古以来,悔人不倦乃教师之美德。把一个人培养成材,要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教育的成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学生最根本的爱。 从这些老教师的文字当中,我感受到对学生的爱要讲究方法。那种整天只是婆婆妈妈的说教是不可取得,然而那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看法更是错误的。教师对待学生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结合,宽严有度。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理智化的,有原则的,应是严格要求与宽松对待相统一的。如果一味宽松,无原则的放纵学生,只能使学生蛮横自大,混淆是非,对学生品质形成有害无益。所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要求与关怀引导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对学生捧上一颗真诚爱心,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学生定会尊重你、信任你,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