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ssy>读书交流-市实验>正文

榉树下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17 阅读次数:460

                                                                      榉树下的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的爱、无私的爱,是胜似母爱,高于母爱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教师对学生的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思想上教师要经常不断地用健康的道德观念去熏陶学生的情操,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去引导学生的言行。在学习上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知识、才能和精力去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各门功课全面发展,不能只顾自己所担学科,拼命挤占学生的时间,既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上,教师同样要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天变凉了,提醒学生添衣服;病了,陪他去医院;甚至学生写字坐姿不端正,教师也要给他一个小小的提示------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退休教师董贤华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学生。在教《日出》时,竟然早晨四点就带了学生到栈桥看日出,感受海滨之美,回来再指导学生作文。蒋志远校长的一篇《忘不了那双含泪的大眼睛》更是打动了我,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是这样一件小事却让她镌刻在心,并发出了:“爱孩子吧,这是我们的天职!”的呼声。我深深感受到对学生来说渴望得到爱护、关心和尊重,渴求爱抚,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或,一方面如父母般地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亲师、信道,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应有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没有偏见的爱,把爱撒向全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是高矮胖瘦美丑,还是学习上的先进和落后,教师都应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逆反、抗拒、排斥心理的产生。杜琴岗老师在《快乐的教师生涯中》用三个小小的事例写出了在教育学生尊重和机智,改变了孩子的内向和自卑。那些因为学习较差,在家中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的学生,在校受到同学们的嘲讽或者欺侮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再得不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他们更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用炙热的心暖化他们心灵的冰霜,用真诚的爱心去激起他们心灵的浪花,用健康的情感去医治他们精神上的创伤,用满腔的热情去补救他们学习上的差距。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悔人不倦。自古以来,悔人不倦乃教师之美德。把一个人培养成材,要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教育的成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学生最根本的爱。
    
从这些老教师的文字当中,我感受到对学生的爱要讲究方法。那种整天只是婆婆妈妈的说教是不可取得,然而那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看法更是错误的。教师对待学生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结合,宽严有度。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理智化的,有原则的,应是严格要求与宽松对待相统一的。如果一味宽松,无原则的放纵学生,只能使学生蛮横自大,混淆是非,对学生品质形成有害无益。所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要求与关怀引导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对学生捧上一颗真诚爱心,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学生定会尊重你、信任你,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上一条:榉树下的思考下一条:榉树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