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课题研究-ssy>实验案例-市实验>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莫晓云

发表时间:2011-06-29 阅读次数:455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时间
2012.6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执教教师
莫晓云
课题
23 黄河的主人
教材版本
苏教版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案例描述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黄河给你怎样的感觉?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一段。(播放录像)
2、快速浏览第2-5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就坐在筏子上,会怎样?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明明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可是却说成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吗?
3、带着这个问题,默读6.7.8段找出描写艄公的句子,画下来。
这是一位怎样的艄公?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这波涛汹涌的黄河上,面对着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的黄河的主人艄公,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将此刻涌动在你心中的话语写在书上。(交流)
4、这篇文章明明是要写艄公的,可是作者却对黄河、乘客以及自己的心情、感受也进行了描写,为什么这样做呢?有什么用意呢?
 
分析和反思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了一些问题,“谁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第一个问题一目了然“黄河的主人”指的是“羊皮筏子的艄公”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在小组展示交流时感觉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学生们大多数从对艄公直接的描写来谈自己的感受。如:“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的撑着篙,大胆的破浪前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些对于艄公直接的描写和赞美,学生谈得比较透彻。但是这篇课文只理解到是时远远不够的。
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住了,继续讨论也不会有大的突破。我说“同学们,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这儿我也能感受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你们认为呢?谁能就这一段再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发言激起了学生新的思考,不一会儿学生就又谈到了黄河的险,筏子的小,乘客谈笑风生,“我”提心吊胆。
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让学生把这些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我又问:“既然是写艄公,赞美艄公,为什么还要写到黄河,写到筏子,写到我和乘客呢?作者是不是重点不突出,喧宾夺主啊!”我的话一出口,下面一片反对声。“是为了更加表现出艄公的勇敢镇静”此时课文的重要表现手法——侧面描写也一目了然了。
    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学生能讲的,学生会讲的,我们都不需要讲。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却没有想到的,我们必须引导,必须讲。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薛法根曾经讲过“当讲则将”在生本课堂上我们不是不能讲,而是要在应该讲的地方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