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课题研究-ssy>实验案例-市实验>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纪婉琦

发表时间:2011-06-29 阅读次数:426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时间
2012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执教教师
纪婉琦
课题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材版本
苏教版
(记录下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策略、一个片段、一个目标的达成等,字数千字以内)
 运用“课题扩展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通过补充前因后果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概括出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下是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检查完生字、词之后)
师: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
生: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看来你读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理解了当时父亲说这句话的心情,还用上了成语,真好!
生: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把课文的前因后果概括地又准确、又全面!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反思: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四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4、概括不全面。漏掉很多关键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我教给学生了“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形成几句涵盖文章起因、经过、结果的话,这就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