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课题研究-ssy>实验案例-市实验>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张倩

发表时间:2011-06-29 阅读次数:513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时间
20126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执教教师
张倩
课题
整理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版本
青岛版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在复习比较大小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23、66、100、9、68、72、40、99
(1)你能任选两个数,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2)100>66 100>9 66>40  68<66  72<99  68>9
     老师从大家写的比大小中记录了几个,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3)小游戏:在这些数中你比较喜欢哪个数?老师喜欢的这个数比你的小得多。你猜猜我喜欢的是哪个数?能象这样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玩这个游戏吗?
(4)把100、9、68、40、99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排队。
                          ()○(   )○(   )○(   )○(   )
(5)不计算,比较大小。
                      23+66()23+99       40-9()40+9
                      68-66()72-66        72+100()68+100
利用23、66、100、9、68、72、40、99这组数,先让学生任选两个比较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小组成员选择的比较大小的结果,梳理比较大小的方法,并鼓励小组成员用较完整的话表达小组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弥补了学生年龄小思考不全面的不足,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让学生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这样的词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了之后,我选择其中的五个数100、9、68、40、99,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学生通过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从大到小排,有的从小到大排,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把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了合理而充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最后我又给出了一组比较大小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不计算比较大小,第1道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第2道减数相同,被减数不同,第3道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4道,两个数都相同,一个相加,一个相减,学生们通过积极的动脑思考和合作小组之间的热烈讨论,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初步掌握了加数与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关系,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不是很规范,但是能试着说明自己的意思,让其他同学明白,知道遇到这类两个算式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先用观察的方法,不一定必须计算,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让思维更加灵活,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