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薛冬梅
发表时间:
2011-06-29
阅读次数:
469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时间
2012.6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
执教教师
薛冬梅
课题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教材版本
青岛版
(记录下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策略、一个片段、一个目标的达成等,字数千字以内)
这学期针对班级现状及五年级的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教研组课题,在本学期的“三研两上”教学活动中进行了集中体现。在《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的第一次试教中,在教学长方体的面、棱的特征时,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片断】
谈话:今天,老师请你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长方体,同位两人互相说说,长方体有几个面,他们有什么特点。
交流汇报:
①长方体有六个面
②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④六个面分别为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
谈话:同学们刚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方体的面,很快地找到了他们的特征。有序观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数一数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四人小组研究一下,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四人小组合作
结果在总结面和棱的特征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边玩教具边听同学汇报,教学效果很差。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研究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地位。设计了学生学习习惯达成的观察量表,从学生的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及倾听习惯几方面进行了观测。在接下来的试教中进行了以下改进:
【教学片断】
长方体的特征
(1)面
谈话:我们先来观察长方体的面。同位两人为一组,左边这个同学拿出你桌子左上角的长方体学具(普通长方体),一个人拿着学具,另一个人做好记录,把你们俩的观察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咱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记录最完整。
学生小组合作。巡视:数面的顺序,特殊长方体特征的表述。
师:好,咱们先观察到这,请小组长把学具放在桌角,身体坐正往前看。(课件出示提示)
咱们一起听听同学们的发言,仔细听,认真看,有和你不一样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补充。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组的发现?好,这个组。(用老师的模具)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
提问:你能给大家数一数是哪六个面吗?
1°不成对的数:师:你们也有这样数的吗?举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数法?
2°成对的数:谁看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数的?拿着你手里的长方体模型给大家数数看看。
生: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用这六个词规范说法)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这样数的?举手看看。你们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这样数。
生:这样一对一对的数,更清楚。
评价:你看他们多会思考啊,一对一对的数不仅很有顺序,还便于观察,便于我们更清楚、准确地把握长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把对着的这两个面称为相对的面。
引导:长方体的面还有哪些特征?
师:现在谁能借助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面都有哪些特征?其他同学请看大屏幕。
生:总结,同时出示课件。
(2)棱
谈话:刚才同学们借助手里的学具,从数量、形状、大小关系这三方面研究了面的特点,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掌握了按顺序观察这种方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棱,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老师希望,大家还能用刚才有序观察的方法,从数量、长度两方面研究棱的特点。好,现在开始。
学生合作交流,关注:数棱的方法。
师:好,都说好了?现在看大屏幕,在你们的学具袋里有这些小棒和接头,请你根据你们组发现的棱长的特点,用不同长度的小棒代替棱,四人小组合作插好一个长方体,进一步验证棱的特征,并把表格补充完整,请负责学具的同学把多余的学具放回学具袋,放好。
学生合作
谈话:好,我们先研究到这。身体坐正往前看,刚才我看到这个组,不仅合作迅速有序,而且学具摆放很规整,我们就先请这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
这次的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的行为,在执教老师的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提醒,并在课件中提示学生“把学具放在桌角,身体坐正往前看”, “请负责学具的同学把多余的学具放回学具袋,放好”。“刚才我看到这个组,不仅合作迅速有序,而且学具摆放很规整”。在课堂观察量表中,也把评价的指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动手操作的习惯中,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指导语有序进行学具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既有知识能力的目标也兼顾学习习惯的达成。
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与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学习习惯的好与坏起着决定性因素”。课堂上学生听课的专注神态、正确的听课姿势;回答问题的洪亮声音;学生合作交流时思维的灵活;评价别人时宽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胜不骄、败不馁;对自己充满自信等都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愉快、高效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通过课堂观察,我认为:教师贵在坚持,学生贵在参与,但往往就是这样的细节,成就了学生学习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林伟
下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