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何玲萍
发表时间:
2011-06-29
阅读次数:
460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
四月
学科
美术
年级
一
执教教师
何玲萍
课题
《泥条头像》
教材版本
人美版
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及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体验,体验审美情趣、体验方法材料、体验创作过程、体验情感评价。自主体验是学生获取各种美术经验最好的方式之一 ,也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提升审美素养的水平达到最大化。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提问谁的五官变化最有趣。
2、通过卡通形象中的五官变化,引出夸张。
二、赏析探究。
1、出示泥条头像作品,引导观察,作品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
2、学生自主评价作品的特点,感受夸张给作品形象所带来的趣味性。
3、自主感受作品制作材料的不同(泥条头像和平面的卡通形象)
1、板书课题。 泥条头像
2、进一步赏析作品,小组同学讨论,自主探究泥条头像的制作方法。
学生讨论发现:先搓泥条,再缠到瓶子上,然后粘上五官。
3、既然是泥条头像,首先就要搓好泥条,同学们自己感受搓泥条的方法。 并发现搓泥条的技术困难:容易断、粗细不均匀。自主发现解决方法:用手掌均匀的用力,搓得稍粗一些。
5、师生合作一个泥条头像作品(制作过程中:1、验证学生所发现的制作方法步骤是否可行;2、复习橡皮泥制作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3、强调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部分)
三、创作表现。
同学们自己尝试用瓶子作依托,用泥条缠绕瓶子。夸张五官特点,构思形象。整体用泥条盘出头型。
比比谁制作的泥头像有趣、新颖、漂亮!
四、展示评价。
参观同学们的作品。
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看看他是怎样用夸张的方法,制作出有趣的泥条头像的。
五、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雕塑头像,启发引导雕塑的造型以及制作方法还有很多,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能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没有新的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所以本节课我从兴趣入手,探索与实践和欣赏、想象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了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了捏制泥条头像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快乐。本节课采用了搓泥条缠绕瓶子形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化解了难度,产生了兴趣,由于头型和五官表情的多种变化,泥条头像千姿百态,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形象,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想象与丰富的色彩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难点,设计一个或多个新颖、生动富有想象的泥条头像。直接在实践中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上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阮春娜
下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