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润物无声
青岛市实验小学 王霞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芝加哥一所私立中学,一位九年级的英语教师布朗女士在讨论完一道学习上的难题后,突然提出想到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如果在洪水来临时,你将先救谁?” 这个提问立刻使课堂炸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学们一片笑声和喝彩声中,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学生回答道,如果他结婚了,他会救自己的妻子,而一位女生则大声回答说,她要去救老师布郎女士。
“为什么呢?”布朗女士问道。
“因为您最爱我们,最关心我们,您是我们最值得依赖的朋友!”
话音刚落,又是一片喝彩声,情绪激动的学生们顺着她的话纷纷发言,一致赞美他们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最完美的人,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
显然,这位布朗女士的教育工作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最根本的教师素质——师爱。
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热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思绪又把我拉回了半年前……
放学后我在办公室批阅作业时,无意中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抬头一看,果然门外探进一个大大的脑袋,胖胖的脸蛋,还有那傻傻的、憨厚的笑,是他——洋洋。一种亲切感顿时涌上了心头,我马上回赠他一个同样的笑容。他还是那么胖,那么可爱,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捧着一盆花。见到我,他嘿嘿一笑,叫到:“王老师,我来看看您。”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已足以令我感动的。“洋洋,最近好吗?还那么调皮吗?”我似乎一下子有好多问题要问他。 “老样子,还行!王老师,这盆花送给您。”接过花盆,不知是感动,还是激动,我的手竟然有些发抖,还没等我说一声谢谢,他已经一溜烟跑走了。着他已经远去的胖胖的身影,一段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洋洋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很快我便发现了他——一个胖胖的,特别调皮的男孩,他坐在最后一位,上课时常做小动作,还经常不完成作业,是班里的调皮大王。于是我一次次原谅他,教育他,而他又一次次的让我失望。有一次班里照例要进行“三好学生”的评选,就在唱票时,突然从教室的一角传来一个粗重的声音:“真没劲!”声音虽然不大,但也引起了全班的注意。说话的便是洋洋,这孩子性子直,只要他认准的理儿,很难改变。这不,在这关键的时候又出问题了!我走过去,疑惑地问:“洋洋你怎么了?”这时,只见他把头一扬,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嘴里还“哧”了一声,接着不知道嘟囔了些什么。我先不动声色。等下课把他叫到一边亲切的询问:“什么事使你今天这么不高兴?能告诉老师吗?”话音刚落,我突然发现孩子的眼里满了泪花,好象受了很大的委屈。“老师,他们不可能选我,我就是最差的——什么都无所谓!”我震惊了,一个年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如此消极的话。原来在孩子心中已经给自己定位在“最差”的水平上,认为“三好”肯定与自己无缘,所以刚才才会有那样的表现。但是孩子的眼里点点的泪光也分明在告诉我,孩子并没有“破罐子破摔”,他有自己的自尊。我紧紧的握着他那冰凉的手,看着他那稚嫩而又缺乏光彩的眼睛,安慰他说“洋洋,老师觉得你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进步了,不要对自己灰心好吗?”这时我看到孩子的眼中泛起了一丝波澜,但马上又恢复了平静。也许语言的力量还不足以让这个对自己彻底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拾希望。但是我相信,只要孩子的心没有死,就有教育的希望。
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洋洋的体育课表现很好。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课外活动时,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场接力赛。果然,洋洋表现突出,为本队的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自己也激动的握紧了拳头大喊了一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鼓励他竞选了体育课代表。从此以后,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洋洋渐渐地改掉了原先的不良习惯,而且重拾的自信让他越来越好。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是啊!如果不是自己长时间的观察,怎么能发现洋洋的优点和特长?如果不是自己的支持,他怎么能树立起自己的自尊呢?又怎么能一点一点的进步成呢?今后,我在面对类似的教育现象时有了明确的答案。而且,我还应该从自己的所有教育细节出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如果教师用这种殷殷的师爱建立起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就会收到神奇的教育实效。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力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善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