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我和学生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5-01-04 阅读次数:731

                  我和学生的故事

                                             崔沫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学校,一天,女校长拿来两个花盆,花盆里栽着两束一样的常春藤。她把一束放在厨房的柜台上,而另一束放在教室的柜子上,后来的一个月,她让学生每天对着教室的那束常春藤唱歌,告诉它自己有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美丽,而对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则不予理睬。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让孩子们兴奋异常:由于远离注意,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长又细,病蔫蔫的一点都不精神,但是教室里的那束则完全不同,它在歌声和赞美的滋润下,长得很旺盛,叶子黑油油的,汁多而肥美,比原来大了三倍之多。当它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和说话声,并感觉到孩子们的关怀的时候,它的叶子就兴致勃勃地摇曳起来。后来,女校长把厨房里的那束也搬到了教室里和另一束放在一起,不到三个星期,第二束常春藤就赶上了第一束,第四个星期,她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我用心记住了这个故事,并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的事物,都会因为爱而改变成长的!在老师眼里,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标高是不一致的,这就正如人的手指,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是长短不一的。一般来说,老师都比较喜欢那些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听话乖巧的优秀生,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而又调皮捣蛋的弱生,往往是提起就头痛,恨不得早日逐出班门脱其羁绊而后快!老师痛其不才,怒其不争,甚至有时候在心里恨其不走!“痛”也好,“怒”也好,“恨”也罢,总之,对他们没什么好脸色!也是,眼见着自己的弟子正道不走走斜道,不痛?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不见成效,不怒,不恨?人之常情呀。可是,痛过,怒过,恨过,你爱过吗?在横眉怒对两败俱伤的不智之举后,为什么不另辟蹊径,试试让弱生沐浴“爱”的阳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从教以来,我就很喜欢和“问题学生”打交道,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并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给他们一点指导,一点帮助。因为就是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一直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我都是严厉的老师,这也许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我不愿意与人为恶,对于学生,我更愿意用情感去教育他们。我觉得,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真心付出,把更多的关爱播洒给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会更加感觉到阳光般的温暖,果真如此,何愁他们不和常春藤一样旺盛地生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