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宋娇 青岛市实验小学
当我们谈论习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也许是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们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许是父母语重心长地叮嘱孩子要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也许是你在计划减肥的时候狠下决心要开始有规律地运动并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取;也许是你在为最后期限焦头烂额的时候暗自发誓下回一定要克服拖延症……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在群英会上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可惜得很,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达到慰平生的成功程度,只是漫无目标地、苟且地活下去。同样是人,成功和失败的人,究竟分别在哪里呢?成功的人,究竟成功的因素又在哪里呢?《习惯的力量》一书作了很好的回答。
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建立了一个这样的模型:这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回路,第一部分是带领大脑进入某种行为模式的“暗示”,第三部分是与“暗示”相关联的“奖赏”,将二者串联起来的“惯常行为”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并向我们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难能可贵的是向读者提出了若干不断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有效小技巧,让读者能有效地改进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成功。
要创造新习惯,我们需要一个简单的“暗示”和一个清晰的“奖赏”,为了让新建立的“惯常行为”成为持续的“习惯”,必须找到驱动整个回路运转的“渴求”并不断进行强化。以书中所举的晨跑为例,“暗示”可以是早餐前将跑鞋系好鞋带这一行为,“奖赏”可以是通过记录运动英里数获得的成就感,对成就感的“渴求”将驱动我们把晨跑变成日常习惯。
而要改变旧习惯,只需在既有的习惯回路上做出调整:在保持“暗示”和“奖赏”不变的情况下,替换作为中间环节的“惯常行为”。再以书中所举的酗酒为例,每当焦虑时(“暗示”),酗酒者借酒浇愁,以追求精神上的宽慰感(“奖赏”),只需要用同样能够缓解焦虑的谈话行为来替换酗酒(即将新的惯常行为植入旧的习惯回路之中),便能戒掉酒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
所谓成功者,在做人做事方面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而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从后天学习而来的。我们可以借助练习与重复操作,把自己选择的习惯融入自己的人生。我们的行为举止塑造了我们自己,因此只要掌控好自己的习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掌握命运的方向。
《习惯的力量》一书告诉了我们,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孩子来到学校上学,我们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养成不断探索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更新的习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认识和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使学到的知识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养成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在反思中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成为习惯的主人,也就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就如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的一样:“如果你能诊断自己的习惯,你就有了改变习惯的自由和责任。如果你能利用习惯的力量,即使你陷入危机,一切皆可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