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实验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回馈表
培训时间
11.28_11.30
培训地点
北京东方北师培训中心
培训人
范磊
培训主题
精彩课堂、名家评析,小学语文获奖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很高兴于11月29、30日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精彩课堂、名家评析,小学语文获奖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课的老师准确把握文本特点、年段特点,精当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清新、灵动、有效的教学效果。这些课堂“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耳目一新。
这几节课在以下方面带给我以深深的启发:
一、如何体现生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
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设计学法,要落在学生的发展上。例如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师引入的范例教学法的元素,给学生播放录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写导游词的老师是先教后放。
4.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相机评价、生生互动、专项评价等等。
二、教学设计有所突破
注重整体性的思维设计。增强了读写结合的意识。动笔的时间更多了 。
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四、教师的素质成为关键
教材理解、课堂驾驭、教学机智、板书设计等体现,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达到情切儒雅 。
我们还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奇怪”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深厚底蕴 潜移默化
王崧舟老师曾说,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当今中国居然是“去中国传统文化”最严重的国家,因此,他着力开发以“儒”“释”“道”为主线的系列课程,试图重新审视并恢复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上《桃花心木》这一课前,他研读了林清玄的诸多著作,结合林清玄的经历,挖掘了其希望“用佛教里的一点点旨意,带现代人走向安定之途”的深厚内核。
王崧舟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同时针对五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拓展阅读了林清玄《菩提十书》中的《云散》一诗,用诗歌之美进行情感的熏陶和积淀,让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进而自然迸发,发出“心美,一切皆美”的感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体悟到了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