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提升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
青岛市实验小学 王茜
说实在的,我这个在幼教岗位上干了将近三十年的老师,对一些幼教理论的书籍,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原因是,一方面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还小,好哄,好对付,容易教育;另一方面,理论性的文章毕竟是理论,空话,大话,套话,对于实际问题没有多大作用。
今年暑假前,幼儿园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并要求我们读了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为了完成任务,我就利用假期阅读了这本书。真想不到,读了第一篇,我就不想放下了,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改变了我以前对幼儿教育及其幼教书籍的片面看法,使我认识到幼儿教育也是一门既复杂又高深的学问,认识到阅读好的幼教理论的书籍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教育境界。
这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实际上是一本读后感式的集子,是作者阎学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当今的教育现状而写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理论书,但它也有理论的深邃和广博;不是一般的教育笔记,但它也有笔记的感性和生动。如果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比作高山的话,那么,阎学的这本书就是在山坡上长出的树木;如果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比作百花园的话,那么,阎学的这本书就是一只辛勤的蜜蜂通过采蜜后酿造出来的甘美鲜洌的蜜糖。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文笔清丽,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不管是引用来的观点,还是作者自己的论述,都能让人沉思,给人启迪。下面,就先摘抄几条:
1、 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路,并且照亮它。
2、 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
3、 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像这样精辟的观点,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人,教育的活动牵涉到幼儿、教师和家长这几个方面。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如何来培养幼儿呢?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过这样一种论述:“教育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并不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受坏的影响,而是要使他们对坏的、不道德的东西具有免疫力”。这就是他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简称为“美疗”。
是啊,美疗!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不美好的东西存在着,并影响着他,这种不美好的东西,有的来自于幼儿自身,也有的来自于环境。这使我自然地想起了我以前教育中碰到的两件事例。
一天午睡时,我看到邢婷妍手里拿着一只红色的蝴蝶结发夹,非常好看,我怕邢婷妍睡觉时玩,就对她说:把发夹放在我这里,等你起床后老师还给你,好吗?她说好,说完就脱衣服睡觉了。起床音乐响了,小朋友起床了,邢婷妍也起床了,她马上走过来拿发夹。这时,李星慧的头发有点乱,我就请李星慧到我这里来梳头,发现她很不开心,好像要哭,我就问她:李星慧,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摇摇头。我又问她,她告诉我,她的一只红色的蝴蝶结发夹不见了。我马上想到邢婷妍的那只发夹,可我想,不可能邢婷妍这个小姑娘拿的吧。但我还是请邢婷妍过来,问她这个发夹是你的吗。邢婷妍吓得不作声,我就知道她拿的。我说如果你拿的,就还给李星慧,她马上还给了李星慧。李星慧拿到了自己漂亮的发夹,很高兴,脸上露出了笑脸。我问:邢婷妍,李星慧的发夹怎么会到你那里去了?她轻轻地对我说:李星慧的发夹掉在地上,我乘李星慧不注意的时候拿走的。我就对她说: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如果你喜欢这种发夹,就请妈妈给你买,人家的东西是不能拿的。她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女孩子是爱美的,她看到漂亮的发夹,就悄悄地拿走了。对此,我没有训斥她,只是教育她,不让她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爱美是天性,是人性的优点;而占有美也是天性,但如果是不正当的话,就成为了人性的弱点。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保护人的天性中的优点,克服天性中的弱点。
第二件事例是这样的:一天午睡起床后,张海江跑过来告诉我,花梓晨打他。我听后愣了一下,花梓晨怎么会打他呢?平时总是张海江打同伴,没有小朋友会去打张海江。为了弄个明白,我就叫花梓晨过来,问他是不是打了张海江。他开始不说话,我又问他,他就哭了,我就知道他肯定打了。我问他为什么要打张海江,他只是哭,不说话。我说:你打张海江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你说出来,老师不怪你。他吞吞吐吐地说:张海江经常打我,我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人大,力气比他大,不要怕他;刚才张海江走到我前面,我想他又要来打我,我就先打了他。听到这里,我就先表扬花梓晨敢于说真话,后又问他张海江打人对不对,
他马上说不对,我再问他你打人好不好,他就低下了头说不好。最后,我就把张海江叫到花梓晨旁边,叫他们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今后要成为好朋友。
花梓晨是我班的一个善良的小男孩,可张海江是我班的一个调皮王,经常欺负同伴,这个跟他的家庭有关系,家里人太宠他、溺爱他。的确,花梓晨经常被张海江欺负,我们多次对张海江进行教育,可过几天,张海江又忘记了;所以花梓晨的妈妈要对孩子有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不被人欺负。
父母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本也无可非议,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就值得商榷了。对于父母的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我们做老师的更要注意,尽量让孩子避免不良的影响。事后,我同双方的家长分别取得了联系,他们也觉得在教育孩子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表示以后要配合学校正确地教育孩子。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确实是本好书,它不只闪烁着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光芒,同时,还有作者阎学在教育的海洋里捡拾到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这样的书,我会把他放在案头,因为,它会给我一个教育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