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有感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一书。这是一本用爱书写的教育读本,相信每一位用心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在书中,李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名师为例,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他的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又面向未来。他努力培养有知识、有理想、有坚强意志、有优良品质的人才。
李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书中一共有五个部分,即: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从这五个部分可看出:李老师分别从爱心教育、智育、心理教育、德育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培养。每一个部分,既有教育理论方法,又有几个真实事例的回放。李老师通过这种形式来阐释他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在读书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感受着他的教育魅力。
李老师教育学生要充满爱心。人们常问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老师是带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信念而来的。他当班主任的十几年,他和学生的生日成为他们师生共同的节日。他通过写对学生的生日祝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他还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无声地贯穿在他爱的教育实践中,如:为圆明园捐款、为大兴安岭捐款等,他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还体现在与学生互通信件。他特别关注“后进生”,想听听他们不同的声音,体会一下那些“后进生”想进步但望而却步的矛盾心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教师要真正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要把学生当作有灵性的人,要让学生学会爱父母、爱朋友、爱同学、爱社会,同时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友好互助、互相竞争的良好的学习气氛,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反过来再来对学生形成无声的教育。
我们有感于李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细心观察、悉心教育,他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争取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个性教育是成功的:激发了优秀学生的创造力,锻造了他们的能力,使其更顺利、完善地发展自己;对待“后进生”,他则费尽了心思,他决心要“让每一位学生抬起头来!”美国教育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说:“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李老师对“后进生”的爱是坚定的,这正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做到的。这一切的教育,都植根于他和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实,教师和“后进生”、叛逆的学生交朋友,可以通过平等的谈话、书信交流、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等方式来启迪和引导他们,让他们抬起头来,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善于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潜能和特长,以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培养。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权利,否则学生会形成抵触心理,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人意识,给他们自育自律的机会,教育才不至于出现反复和挫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一张优秀人民教师的“资格证书”。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不断为“要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信念而努力,在育人这条朝圣路上执著而行。我想:学生应该为有他这样的教师、班主任而感到幸福,而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值得学习的同行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