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语言稍显平白,并非是那种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眼球的书,大致是讲一个人在乡村教育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想到自己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实践看来好像不太对口,但也愿意去找寻和接纳可谓我所用的教育思想。
很好奇杨瑞清的学校究竟是怎样的;想知道学生的评价到底如何。我在书中找线索,到网上寻图片、看评论。很难想象平朴杂乱的乡村场景中,灰白相间的徽派建筑,回旋曲折坐落在一片青翠之中。在花木掩映下,荷塘清浅,虽不见夏日艳荷,但见清澈池水中倒映的回廊亭榭,这是一所怎样的乡村小学?“让乡村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让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把文化与文明传递到乡间,这所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学校,也是农民的学校,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这是杨瑞清对他的定位。380亩的用地面积,科学合理的教室分布,种类齐全的活动教室,配套一流的室内设施,正在进行着小班化实验,使这所小学的珍视呈现,也是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的设想成为现实的切实保证。
为什么在乡村能实现许多城市小学达不到的校舍标准,除了外力推动当然更多的则是内力坚持。回味我们日常教育生活,很多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我们不可否认,目前教师的生存状态是不能让人乐观与满意的。最主要的是大部分教师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体验不到教育的快乐。但我们需要坚持,更需要谋求坚持的动力。其实我们鼓励教师制定发展计划,是不错的选择,可现在这种举措却向着同质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渐渐让整个举措失去了生命力,试想同质化的教师会教育处怎样的学生,同质化的社会形态下,充满的只能是乏味。我们可以引导教师的发展,但不能定框框,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完全的正确、始终的正确,怎么做才是保险的?一封信,一次深情的讲述,一份调查问卷,采用各种方式逐渐引导获得教师的认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事业可以是美丽的,诗意的。其次,我们要有耐心等待着成长,校园文化的形成,等待也需要我们一分坚持,不可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让学生每堂课都能快乐的呼吸,自由让思维舒展,这就是我们的成功。要有跋涉十年的准备,要少一些怨尤,多些感激,少一些闭塞,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浮躁的花拳绣腿,多一些实在的课堂研究。
行动之后,有了认识,这就是行知的内涵。一番行知行,所见所闻沉淀于心,的确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此行让我得到启发,更获得了扎根教育事业的力量。我们相信只要认准目标,付出就会有收获,坚持就会有成果。从杨瑞清身上,让我看到真正的教育理想的追寻者的精神。他用高贵的博爱精神与深沉的草根情结,践行着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一点:教育是温暖、温馨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