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学科组教研活动展示

作者:张蔚 发表时间:2011-06-09 阅读次数:683
时间:2007年11月15日下午1:30
地点: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
参加范围:青岛市南区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组织者:青岛市南教育中心 商德远
录像:苏亮
记录人:辛丛丛
展示步骤:
第一版块:对话名师——我们的认识
主持人:李媛  嘉宾:张蔚、俞嵘
对话主题:关注学习策略的背景及意义
李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学习策略”为主题的语文教研展示活动。我叫李媛。今天的展示活动由三个版块组成,第一版块——对话名师,我们将请“张蔚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张蔚老师给我们谈一谈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第二版块——课例展示,由崔老师执教《罗斯福集邮》一课。第三个版块——自主参与式评课。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版块,有请本版块的嘉宾张蔚老师和俞嵘老师。(握手问好就座)
李媛:张老师,你好。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诸多理念中的核心。周所周知,掌握学习策略能够切实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本学期我区中年级以此为研究点,在商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实践研究。据我了解,目前有一部分老师们对学习策略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借此机会,请教一下张老师,您对学习策略这一概念是怎样理解的呢?
张蔚: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根据特定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而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它包含着三个层面: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策略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单就阅读而言,载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就有:略读精读的方法、圈点批注的方法、做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写读书心得笔记的方法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方法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习策略的运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二是学习方法的选用和调控,这是学习策略的关键。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反审认知,这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反审认知是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的策略作出评价,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从而能够总结出运用学习方法的一些规则。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尝试”,要让学生不断用学习结果来反审学习过程,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学习策略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按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俞嵘:原来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但是又不仅仅是指学习方法,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的技能、技巧。那么学习策略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意义呢?
张蔚:我们都知道,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随之提高了;同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还可以运用学习策略来改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再造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阅读学习策略,学生透过想象,能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将书面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比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了反驳楚王,说了这样一句话“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了呢?”运用了再造想象策略的学生,头脑中立刻会出现类似的生活场景,读起来也就会有情有趣。
 
李媛:可见,学习策略确实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俞嵘:但是,在实践中,落实到备课时,我们感到有些困惑,作为青年教师,我想请教一下张老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应当如何去备课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习策略呢?
张蔚:说到备课,这的的确确是我们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在这里,我想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法”介绍给大家。三次备课即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于老师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顾泠元针对于老师的三次备课法总结出“三个关注”和“两个反思”支架的课堂改革经验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三个关注即关注自我、关注文献、关注收获,两个反思即更新理念,改善行为。如果一位老师每篇课文都这样去做,三年的时间必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名师。
俞嵘:第一次备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走进文本,细细品读。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滑过去。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比如《月光曲》一课,贝多芬在屋外听到兄妹两人的对话,他走进去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这里用到一个“弹”字;当姑娘猜出他就是他可能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又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里又用到一个“弹”字。虽然这两句话都用到了“弹”字,但是它们所蕴涵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个“弹”字弹出了贝多芬的善良同情与关心;第二个“弹”字,弹出了他的感动,感动于这对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成就了一首世界名曲《月光曲》。由此我们看到,同样一个“弹”字,细细揣摩,它们各有各的神韵。
李媛:有些文本,我们可以去寻找它跟我们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所发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这么长这么宽,阳春三月,江面上会不会只有一条船?我想不会吧。但是李白却说是“孤帆”,因为在李白的眼里,其它的船都不在他的心里,他的心里眼里只有这艘载着孟浩然的船。要细读,还要细想,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这是语文老师应当经常做的。
张蔚:对,就这样在细细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再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其中就包含着学习策略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文本钻研透,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想学习策略的学习和指导不应该是什么大问题。
李媛:好的。谢谢张老师精辟的讲解以及俞老师的参与。至于课堂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学习策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的课堂教学实例,相信会从中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