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在朗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发表时间:2011-06-10 阅读次数:543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工具学科,在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执着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朗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

 

一、范读课文,传情。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正确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这是给学生提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范例,也是给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好形式。

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一句。范读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出了什么?在学生的思考中明确:一是将重音落在了“真”上,强调了作者是“真的”看到了五彩池;二是读“像瑶池那样神奇”时,不但有重音,而且是语速渐快。这样的范读,既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指导朗读,导情。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起初,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现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也就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通过教师正确地知道,正确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便达到正确理解所包蕴的思想感情够再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容忽视。

如何进行朗读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指导朗读。如《瑞雪图》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从联想、想象着手指导朗读。如《秋天到了》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之前,要先联系学生自己先前已有的生活以验,让他们知道树叶是“慢慢”变黄“轻轻”下落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黄”和“落”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把文章表达的意境情感再现出来。

 

三、创境朗读,激情。

 

朗读中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形象语言的情境中,领会课文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情感的共鸣,得到美的感受。《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文笔舒展、景美情深,如行云流水,特别适合感情朗读;而草原风光、蒙古风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激起学生情绪,学生也不会具体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课前老师准备了几幅草原风光图画,然后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乐曲。学生目之所及,是蓝天、白云、雪白的羊群,耳边回荡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优美旋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身临其境一般。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音乐所激动,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便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读起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此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重点讲解并品味草原美景、蒙汉情深,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心境,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而这些教师用口头也难以表述。只有教师借用一些媒体,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创设课文内容的情境,对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有很大的帮助。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通过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理解桥险、水险、敌更险以及红四团战士舍命夺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文道统一,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再如《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诵读文句,悟情。

  

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闪光的句子,或含义深刻、饱含感情,或用词精当、句式优美。这些句子在内容上注意委婉、含蓄,发人深思;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一些有力度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式。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闪光的句子,用比较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深刻地领悟文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翠鸟》这篇课文中,在教学翠鸟外形特点时,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通过反复诵读比较,使学生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

   

五、角色朗读,入情。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情节生动,故事形象栩栩如生,这类课文一般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之一。角色朗读对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理解课文,熏陶情感,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常常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所以我们可以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让学生担任角色,引导他们想像,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饱含感情,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词句后知道朗读,可以先请学生讨论朗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神态等。在角色朗读中,指导学生一定要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思想、性格。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朗读的热情,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看来,只要我们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就会真正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  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