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阅读要勤于思考

发表时间:2009-12-01 阅读次数:522
[dvnews_page]<FONT size=5>&nbsp;&nbsp;&nbsp;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一位老师在讲《林海》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岭""林""花"各层意思都设计了填空练习,用幻灯投影,让学生口答笔记,如"岭"一层课文的练习是这样的: </FONT>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5>&nbsp; 这部分先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重点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字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述:①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方面;②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方面。作者还运用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的感受。早就这个练习填空题出现的时机而论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个练习在细致分析课文之后出现,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填空来让学生熟记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学生用不着去仔细读文,也用不着思考就能完成这个练习。我们认为这种设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深入的思考。 </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5>&nbsp; 同样一段课文,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阅读的:他先让学生认真默读这一段,并布置了思考题:①这段话有几个句子组成,是分几层意思来讲的(用序号标出);②这几层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什么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默读,教师组织讨论发言,最后一致认为:本自然段四句话各为一层意思:第1句话是总述,2、3两句是分述岭式样多  岭多变化 最后一句照应第一句进行总结。点明岭的特点。本段强兴安岭的温柔与第1自然段说的"亲切舒服"也形成照应。最后教师让学生有情感的读文,从而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句子的拟人意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领略了文章的语感。这样来,第二位老师费时并不多于第一位老师,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既需动脑思考,又没有被迫"招供"的压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5>&nbsp;&nbsp;由此看来,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