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阅读要注意过程
发表时间:2009-12-01 阅读次数:448
[dvnews_page]<FONT size=5>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和给《草原》一文分段,教师问本课分几段?按什么分?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发现他们的分段起止都不一样,并且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教师便说:"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参看课后练习题的提示,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我们将课文分5段";其实学生按写景叙事分两段也是完全正确的。这样,老师只是"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而机械地把答案扔给学生,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返馈调节自己的指导方法,而是让学生盲目地猜测、争论、等待,虽然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FONT>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5>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5> 我们还以分段为例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合理的阅读过程。如分析《詹天佑》一课的段落结构,一位老师引导的步骤是这样的:(1)理解全文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2)分析作者为表现中心思想记叙了哪些方面的事实;(3)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事实,研究作者行文的结构;(4)认识作者怎样把这些事实联结为一篇完整而有条理的文章。我们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指出了一条合理的思路,也就是设计了一个阅读文章分析其结结的合理过程,它的正确与合理表现在:①引导学生沿着整体—部分—整体的途径认识理解课文。课文的任何部分都是相对于整体而存在,都是为了共同完成整体目标而存在,离开了整体部分便失去了存在意义和可能。课文的段落是服从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的,从篇的角度着眼分析段落,可以统观全局认识段与段之间和段落与全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有机分析,避免了单纯着眼与"分"所造成的机械切割,这篇文章是通过"不怕外国人嘲笑"主持和亲自参与修筑京张铁路两个方面的事实,来表现詹天佑爱国和杰出才能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在预习时把课文分成六段,错误地将课文第三段又分为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段,就是没有从全篇角度考虑,把从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机械地按照"设计的发展顺序"进行了切割,导致了并列层次的混乱现象。后来,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思考方法,纠正了错误。这一转变,不仅使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形成了正确的阅读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②不以求得结果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认识文章和文章所表现的事物内部联系,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长远目标。给文章划分段落从阅读教学的整体过程来看,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通过给文章分段,训练学生认识文章结构而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如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和培养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使他们自我意识到:正确的阅读结果,有赖于正确的阅读过程。</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