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师处事的专业化发展

发表时间:2011-09-29 阅读次数:488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孩子的话:“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应该是善良、活泼、知识渊博的人。老师一定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而且还要能理解我们这些十几岁孩子的心,能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指点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怎样才会更完美。在教学方面,我心中的老师应该把东方的和西方的好方法融合起来,既不能像西方那样过于散漫,也不能像中国这样死板,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余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到郊外野游,去锻炼身体……,这样,我们的课余生活就会非常充实而且有意义。”这位学生的想法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其实也折射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致趋势。
   小班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头戏,如何应对小班化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我们研究的新问题。我们认为,面对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至少应该具备:
教师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沟通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效能,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或“不喜欢”,然后再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游戏规则,与其他任何领域的人际关系游戏规则并无区别。那么如何在任何时间都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呢?我们感到:
1、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流行的“好教师”的形象是冷静的、对学生没有偏见的、能够在学生面前掩饰真实情感的;是常常超时工作,忘我无私的;是高智慧的,能够回答学生所有的问题;是完美的的化身,永远不会犯错;是超脱人性的弱点,始终公正、关心、同情。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应该无条件尊重教师;应该能够长时间的专心学习;应该八面玲珑;应该为学校增光;应该十项全能,样样都行。
    站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去审视这些“好教师”、“好学生”的标准,我们觉得这如同“神话”。因为,这样的形象否定了教师的人性,除非是出于蓄意的表演与自欺,否则很难做到;对学生的要求也如神化般苛刻,简直令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在这样的神话中,教师和学生是很难沟通的,在难以沟通的前提下,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岂非“纸上谈兵”?
因此,教师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应该重新审视对学生的要求,只有做到: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独立——一方不依赖另一方;个体——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2、师生之间需要“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地了解让对方知道。师生之间,如果沟通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那么对方会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地教学。
3、用自己的真诚唤起学生的认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当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
在师生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教师们往往会很在意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我是一个教师”的完美形象,确立“师道尊严”的威信,久而久之,对人应有的质朴、诚实、坦白等真诚的品质淡化了,这时,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戴着面具的人进行交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自己的真诚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的认同,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1)自我接纳:是指教师自己有勇气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了解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脆弱的地方。这个接纳自己的过程,就是真诚的品质成长的过程,我们越能够接纳自己的弱点,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了。
(2)勇于认错:在恰当的时候,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犯错误、存在偏见的时候,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这样的表达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
(3)淡化教师意识:在与学生相处时,为学生事先制定教育计划时,要有明确的“教师意识”,但在对学生实施这些计划时,又要把自己当作是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朋友。
(4)有保留地倾诉: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不是无条件、自由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心态。如果说出的亲身感受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并无很大的帮助,那还是不说为好。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也并非是“赤裸裸的表白”。
4、用接纳和尊重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师生关系中,我们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尊重看成是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将,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接纳和尊重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并且必须要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接纳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尊重与接纳的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他的不良行为。
(2)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教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但要给予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即使学生没有进步,仍要给予学生鼓励进步的力量。
(3)尊重和接纳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时,教师不轻易地下判断,不轻易地对学生作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